盡管如此,科學家們並不否認其他一些北極正在變暖的跡象。
但這次發現的冰層斷裂僅僅發生在極地地區,並不意味著極地正在融化。
目前,在加拿大曼蒂托巴省胡德森·貝地區經營極地探險旅遊的旅行社正在修改他們的宣傳手冊。因為在過去的手冊裏,他們建議遊客去查奇爾地區觀看藍鯨的時間是在6月中旬。這時候,藍鯨隨著春季冰層的解凍遊往查奇爾河的出海口。但是,在新的宣傳手冊中,由於解凍時間的提前,他們建議遊客去該地參觀的時間已經變成了5月初。
同樣,胡德森·貝地區在秋天的結冰時間也比以往向後推遲了兩個星期。這一變化使當地的一些野生動物“不知所措”。據稱,在這個階段,北極熊通常是從它的夏天巢穴出來後經過查奇爾向北前往冰凍地區。但是現在,當北極熊按照原來的時間走到原本已經是結冰的區域時,卻發現前麵仍然是大片的海水。由於不能前行,這些北極熊不得不餓著肚子調頭走向附近的小鎮。為了避免北極熊與小鎮上的居民發生“衝突”,當地自然資源機構的人員用麻醉槍把它打倒,並把它關在一個特製的金屬籠內,送往小鎮以北16公裏的地區。從70年代起,由於結冰時間的推遲,當地自然資源機構的人員經常在鎮上和附近捕獲到找不到方向的北極熊,其總數超過了100頭。
不僅如此,當地的人們也感覺到了氣溫的升高。在阿拉斯加,永凍層的融解造成了許多起伏不平的“滑板路”,輸電線路也歪七扭八,一些房屋開始慢慢下沉。在廣闊的原野中,氣溫升高的跡象更加明顯:很多地方出現了濕地、池塘和草地;在馴鹿離開時,糜鹿又來了。在加拿大西北部,當地居民習慣於在永凍層挖地窖來儲藏食物。但是,氣溫的升高對他們的這種傳統的生活方式構成了威脅。加拿大北部地區的永凍層使沿海地區的土質非常堅硬。但是,氣溫的升高影響了土質,很多在海岸線上的村落因為土質變軟崩塌不得不遷往其他地區。由於冰層離海岸線越來越遠,捕獵者發現獵物常常跑到他們的船隻到不了的地方。
北極可以說是地球自身的一個氣溫自動調節器,回歸線和極地之間的氣溫差異左右著全球的氣候係統。在回歸線區域聚集的多餘熱氣流基本上是在極地散盡的。其中,有一半是通過被稱之為“海洋輸送帶”、相當於100條亞馬遜河的深水洋流送往極地消耗掉的。剩餘的熱氣流作為風暴的能量從回歸線區域帶到北極。
如果極地氣溫上升的速度繼續比回歸線區域快的話,目前這種氣溫循環的調節係統就將被破壞,繼而改變大風、洋流和降雨的模式。如此所造成的影響之一就是:如果降雨變得不穩定和無法預測的話,那麼,美國和加拿大的農作物將會受嚴重影響。目前穿越北半球、來勢凶猛,並且無法預測的風暴也許就已經預示了全球氣候係統的變化。
甚至一些更大的氣候變化也會隨之發生。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擔心,這種氣溫變暖的趨勢將嚴重破壞洋流循環的模式,從而造成“溫暖”,北半球大部分地區的洋流出現間歇性停止。如果這樣的話,氣溫上升的結果反過來會使全球的氣溫下降,甚至達到寒冷的程度。
如果不及時采取任何措施,全球氣候的巨變將不可避免。隻要北極的水表溫度再升高幾度,海洋冰層將會全部消失。即使隻有部分融化,也會對北半球的氣候產生影響。屆時,冰川的融化和降雨量的增加將會使大量的淡水在北大西洋上形成淡水層,漂浮在海水的上麵。而北大西洋的海水通常是比較冷,且在下沉。如果比重較輕的淡水不下沉,就會阻斷在關鍵位置上通過海洋把熱量進行循環的垂直環流,這就如同正在運行的傳送帶被你緊緊抓住,最後慢慢地停下來。
那麼,這種情況又怎樣使原來溫暖的氣候轉冷的呢?通常來說,“大洋傳輸帶”是被大西洋中大量的由下沉水流造成的阻力推動。所以,一旦這種推動力減少,灣流北部暖流的運動將會慢下來,或者完全停止。這樣,就會造成歐洲、北美,或者其他地區的氣溫下降。
很早以前曾經發生過這種情況。在1.2萬年以前的冰期時代,升高的氣溫融化了聖勞倫斯河的冰川,並流到了北大西洋,造成了洋流停止運行。從而使歐洲陷入了1300年的嚴寒期。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擔心海洋冰層的繼續融化會使曆史重演。
這種大災難也許是人類自作自受的結果。很多科學家都認為氣溫變暖與人類不斷增加廢氣排放量有很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