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另類謎團(6)(2 / 3)

2.地球突然變冷,根據一種生活在海洋中的矽質浮遊生物——放射蟲留下的“蛛絲馬跡”,我國科學家研究證實,90萬年前地球氣候確實存在突然變冷的“中更新世革命”。

20世紀90年代初,德國科學家根據赤道太平洋海底沉積物中有孔蟲氧同位素的記錄,研究認為,地球氣候在90萬年前突然變冷,並將這一事件稱為“中更新世革命”。由於這一觀點與傳統的地球氣候理論測算值並不吻合,因此在國際上一直存有爭議。

我國科學家用了5年時間,對中國南海南部海底沉積物中放射蟲的記錄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結果發現,90萬年前後放射蟲的種類、數量均有很大不同。90萬年以來,海洋中的放射蟲數量大增,放射蟲的種類也從熱帶組合占優勢轉變成亞熱帶組合占優勢。

長期從事這一課題研究的同濟大學海洋地質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教授王汝建解釋說,這證明90萬年前全球氣候突然變冷,季風加強,引起海洋的上升流將海底的營養帶到了表層,從而使放射蟲數量急劇增加。

5億年前就已經在海洋中生存的放射蟲,對外界氣候反應極為靈敏,由於其主要成分是矽質,容易保存在海底沉積物中,因此千百萬年來,這種五顏六色呈放射狀、肉眼幾乎難以辨別的美麗小蟲,不斷死亡,不斷沉積下來,忠實地記錄了地球氣候每一個階段的變化。

權威專家指出,放射蟲的研究首次印證了中國南海南部同樣也存在“中更新世革命”,這對研究中國南海的古氣候及季風的演變具有重要價值。

3.北極冰與大海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裏,阿拉斯加、西伯利亞以及加拿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氣溫,每年都有4攝氏度升幅,與1980年相比,海洋冰層的厚度減少了40%,冰層的覆蓋麵積減少了6%。這些地區的永凍層正在失去“永凍”的意義,由此,人們懷疑,北極冰將融入大海。

2000年8月,美國海洋地理學家麥卡錫聲稱北極出現了5千萬年未見的景象:通常在夏季厚達3米的極點冰蓋化作了一汪海水。他在隨一個旅遊團乘俄國破冰船前往北極時,發現本來覆蓋著極點的厚厚冰層變為寬約一公裏的海麵。

他說,這與6年前的北極完全不同。當時,他隨一隊遊客乘俄國破冰船前往北極,他們搭乘的破冰船必須破開2—3米厚的冰層才能到達極點。而這次,破冰船在向極點進發時沿途的冰層稀薄,到了極點更是無冰可破。

按照科學界的共識,最近一次極點出現海水的景象是在5千萬年前。最近數十年來,北極的冰層正在逐年變薄。

與此同時,俄羅斯海洋學家也指出,由於地球變暖,俄羅斯極北地區的永久凍土帶受到了北冰洋的侵蝕,這導致北冰洋正不斷向陸地推進。

來自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和莫斯科的海洋學家組成的考察組,乘坐“尼古拉·科洛米采夫”號水文地理船對俄極北地區進行了較為全麵的考察。考察隊隊長謝米列托夫在接受俄通社—塔斯社記者采訪時說,由於極北地區永久凍土帶不斷消融,近一萬年來一些島嶼已被北冰洋的浪濤侵蝕而消失。據估計,由於永久凍土帶的存在,近一萬年來俄極地海岸曾遠離北冰洋達200公裏。

謝米列托夫指出,永久凍土帶在消融過程中,會散發出二氧化碳和甲烷進入大氣,從而可能間接破壞地球大氣的臭氧層而加速臭氧層空洞的形成。因此,地球變暖對北極地區水文地理造成的影響應引起人們的重視。

另外,對於在俄羅斯破冰船“雅摩”號上的旅遊者和導遊來說,這也是一個令人驚訝的景觀。當到達北極時,他們看到在一望無際的冰層中,有一個1.5公裏寬的“大洞”。在船上的一名海洋學家詹姆斯·馬卡西對美國《時代周刊》說:“這簡直令人不敢想象。”

在紐約一家自然曆史博物館工作的學者說:“我不知道在曆史上是否有人在北緯90°見過水。”

這一發現說明全球的氣候正在變暖,這種說法對嗎?氣象學家回答說,這種推測是沒有必要的。他們說,我們應該感謝由於極地冰層氣溫升高和斷裂形成的大風,尤其是在夏季炎熱的月份。

美國航空署下屬的航空飛行中心的官員說,他們的衛星長期對極地冰層進行監測。他們說:“實際上,這種情況已經發生過多次,幾乎每年都有。”另一位北極觀測者解釋說:“有時候,這種開裂的大洞有數百英裏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