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光環是怎樣消失了的呢?奧基夫推斷是被陽光吹掉了。他說,太陽的光線可能像一股股涓涓細流,打在什麼東西上就對什麼東西產生壓力。在沒有摩擦力的空間環境裏,它在幾百萬年的時間裏,足以把光環裏的粒子吹離地球的軌道。
2.地球將來會有光環嗎根據奧基夫的推斷,如果月球火山還保持活動的話,地球將來還會再度形成光環。
對這位美國學者的觀點,學術界的認識一直未能統一,他的觀點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但這些反對者中,許多人對“地球將來還會有光環”的預見並沒有異議,所不同的隻是在形成地球光環的物質上。有人認為形成地球光環的物質,並不是奧基夫所說的由月球上火山噴入地球軌道的熔岩,而是在地球強大引力作用下月球崩落下來的碎塊。
根據天文學的理論計算和古生物的測定,在大約5億年前的奧陶紀,地球上的一年有450天左右,每晝夜隻有21.4小時,到了距今約4億年的泥盆紀,一年仍有400天左右,每晝夜約合23個小時。這說明在漫長的地球發展史上,地球自轉速度漸漸變慢。
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專家們說主要因素是潮汐作用。
潮汐是自然界由於天體對地球各部分的萬有引力不等引起的潮漲潮落現象。引潮力的大小與天體的質量成正比,與天體距地球的距離的立方成反比。因此,月球的引潮力是太陽2.2倍。我們知道,月球在天空中每天東升西落,它在地球上的潮汐隆起(太陰潮),也是從東向西運轉的。這種運轉方向正好與地球自轉相反,潮汐和淺海海底的摩擦,對地球起製動作用,使得地球自轉逐漸變慢,自轉周期逐漸變長。有人通過計算,推測出這種變化大約每百年地球的自轉周期增加0.0016秒。由於地月係統是一個能量守恒係統,地球自轉速度的減慢,破壞了這個係統原來已有的平衡狀態,這就需要建立一種新的平衡,於是導致了地月距離的逐步拉大。地球自轉速度的不斷減慢,引起地月距離的不斷增大,這種平衡形式的不斷破壞和重建若能持續下去,那麼在遙遠的將來,勢必有一天地球和月球的各自自轉周期和公轉周期都相等。
到那時,一天就等於一個月了。這樣,太陰潮也就是月球在地球上的潮汐隆起也就停止了。但是這個時候,太陽在地球上的潮汐隆起作用仍在進行,專家們給這種作用取名為太陽潮。由於太陽潮也是自東向西傳播的,這種作用使地球與月球距離的增大繼續進行,再過一段時間,地球上的一天將長於一年。於是又出現了與過去形式相反的太陽潮。由以前的地球自轉周期短、公轉周期長,變成了相反的自轉周期長、公轉周期短。換句話說,就是以前的太陽潮時期是一月等於30天,新的太陽潮出現後,過一定時間就是一天等於幾個月了。但這時的月球自轉方向不是自東向西的周日視運動,而相反卻是自西向東運動了。那時,如果人類存在的話,看到的月亮可不是東升西落,而是西升東落了,到那時,“日月平升東升西落”的自然現象可能也一樣成為流傳的遠古神話了。
在那個時候,由於月球周日視運動方向的改變,使太陽潮的運轉方向與地球的自轉方向一致,不僅消除了潮汐和淺海海底的摩擦引起的對地球的製動作用,而且方向一致產生的極大慣性加速度,使地球就像順風船,自轉速度變快,自轉周期變短,這樣月球和地球的距離又隨著縮短。有人曾進行過推算,當地球和月球兩者之間的中心距離隻有15000千米的時候,那時的一個月隻有5.3小時,而一天卻有48小時。估計強大的引潮力能把月球撕裂成一塊塊的巨大碎片,散布到地球的外層軌道中去,那時地球的外層空間裏就會出現一圈明亮的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