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另類謎團(2)(2 / 3)

昆明天文台在17日淩晨1小時中,觀測到500顆流星。

熱情高漲的人們用肉眼在18日大概隻能看到幾十顆流星。

雖然“隻見流星不見雨”,留給我們深深的遺憾,但人們求知的願望之強烈,出乎天文台科學家們的意料之外,同時也深感欣慰,天文知識可以普及也亟待普及,它不再是神秘深奧、曲高和寡的高深理論,應該從高高的聖壇走向人間。

另一方麵,預報時間的不準確也引發天文學家陷入深深思索。

星光燦爛過後,人們對流星更加關注,也更進一步體會了它的神秘與不測。

1.流星的誕生流星是什麼呢?科學地說,就是太陽係行星際空間存在的一些塵粒和微小固體塊闖入地球大氣層,在大氣層中摩擦燃燒發光的現象;而流星雨就是地球遇到了一大群宇宙塵粒流星群造成的如同“下雨”一樣的天文現象。

流星體從哪裏來?說來它與彗星有不解之緣。我們舉個比拉彗星為例來介紹。

比拉彗星早在1772年就被人發現了,1805年又被人發現過一次並確定為周期彗星(6.6年)。奧地利人比拉在相隔21年後又看到了並證實就是人們多次看到的那顆短周期彗星,並預言下次它將在1832年出現,果然比拉彗星在1832、1839年又兩次重現。

令人驚異的事出現在1846年1月13日,比拉彗星分離成為“雙胞胎”兄弟,都有自己的彗核、彗發和彗尾,先乍離乍合相隨,繼而一前一後,兩部分慢慢拉開了距離,消失於視野。等到下一個回歸年,1852年時,盡管雙雙返回,卻相差240萬公裏,形狀和大小沒有太大變化,但儼然是另起爐灶各自為政的兩顆彗星了。轉眼到了下兩個回歸年1859年和1865年,卻沒尋到孿生彗星的蹤影。

通過計算,1872年10月6日,他們經過軌道近日點,人們還是作好準備迎接回歸,可是雖經天文工作者用心探尋,但都沒有發現,時間過去一個半月,仍一無所獲。人們心裏納悶,它們退出了江湖?又隱居在何方?在那一年的11月27日夜裏,在歐洲和北美洲的許多地方,都看到了一場盛大的流星雨,流星從仙女座向四周輻射出來,像高空焰火,曆時6個小時,從輻射點總共輻射出大約16萬顆流星,高峰時一個小時達到幾萬顆。大家心裏的問號逐一打開了。

原來,這正是地球穿過比拉彗星軌道的時候,顯然比拉彗星已經瓦解了,把組成彗星的小塊和塵粒一路灑向自己橢圓軌道上,密密聚集成一大團的塵粒就形成“比拉流星群”,比拉流星群的輻射點在仙女座,當出現流星雨時就叫做“仙女座流星雨”。如果地球經過彗星塵粒分布疏稀的部分時,流星雨規模較小,我們就會隻見流星,不見雨。

從比拉彗星身上,一方麵折射出彗星分裂、崩潰的規律和演變曆史。另一方麵活生生告訴我們,彗星與流星群、流星雨之間的關係。

讓我們回過頭再看,20世紀末流星雨——獅子座流星雨的事情就清楚了。

獅子座流星群(雨)是跟“坦普爾·塔特”彗星有關,它的塵粒物質特別集中在一起,這一團流星群隻有每公轉了一周以後,才會重新和地球相遇。平均33.5年回歸一次的坦普爾·塔特彗星,意味著每隔33.5年,獅子座流星雨才會有一次盛大表演。曆史上最盛大的一次流星雨就是1833年11月13日的獅子座流星暴雨,在長達六七小時的“降雨”過程中,流星總數在24萬顆以上,其“流星交注”的宏大氣勢,在當時不了解內情,科學不甚發達的時代足以讓人們目瞪口呆了。

20世紀六十年代,獅子座也曾爆發出可觀流星雨,“雨星”達一小時14萬顆,持續八九個鍾頭,每分鍾約2400顆流星從獅子座一點輻射出來,布滿整個天空,直到地平線。近200年來,1799、1833、1866、1966年四次著名流星雨都發生在西方,獅子座流星雨最早紀錄是公元902年,它隻在公元93年向東方展現過它的風姿,這也是我國最早記載的那次,而1998年的流星雨又與我們失之交臂,可見在每次朝見的三四年間,獅王的表現到底如何,讓人難以預料。你注意觀察一下,同一個流星雨,我們差不多總在一年的相同時期內看見它,有興趣不妨親自觀察一下。這是因為地球軌道如果和某一流星群的軌道相交,那麼地球至少每年在相同的日期穿過這流星群一次,產生同一個流星雨。比如獅子座流星雨每年11月14日至20日會出現,隻是一般年份裏流星數很少,在1997年11月18日淩晨2點至4點長達2小時的觀測中,可以看到二十幾顆流星。英仙座方向出現的流星雨,你可以在每年8月11日到12日看到有40-50顆流星,在1小時中輻射出來。這說明英仙座塵粒是均勻分布在整個軌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