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書畫收藏

作者:魏華

溥儒為現代國畫大師,曾以畫名與蜀人張大千並稱“南張北溥”。他又與吳湖帆並稱“南吳北溥”,名重一時。

溥儒先生是道光皇帝第六子恭親王的次孫,姓愛新覺羅。自幼飽學,稍長專心研究文學藝術,後隱居戒台寺十年,從此專事繪畫,以賣書畫自食其力。解放前夕出海舟山,遠居台灣,於1963年病故。這戒台寺原是由恭親王奕出資重修的,等於溥心佘家的家廟,所以他在此的生活非常舒適。在這以後的十餘年中,他以詩文與書法為功底,悠閑平靜地臨摹了不少宮廷和王府珍藏的名畫,他的繪畫功夫在一次次臨摹和嬗變中更加成熟、更加精妙,卓爾不群,飲譽中外。

溥儒先生善山水、人物、花鳥、走獸,山水以“北宗”為基,受馬遠、夏圭影響較多,靈活變通,有自家風範。筆法以“南宗”為法,注重線條勾摹,筆法挺勁,結構謹嚴,並喜在絹地上多次淡染。他的畫能合“北宗”之雄奇與“南宗”之幽淡於一紙,但用筆用墨偏於“馬夏”一派,用線堅挺剛硬,雄渾遒勁,大斧劈皴,氣韻雄強,墨沉淋漓。花鳥畫則清逸雅靜,較之山水,筆法偏於柔秀。傅先生家中常養些猴、犬、鳥等,故對動物的描繪,頗為生動。

溥儒晚年在台灣對弟子們說,如果有人稱他為畫家,不如稱他為書家,如果稱他為書家,不如稱他為詩人,就溥儒的藝術成就而言,這絕對不是自負,而是畫家對各藝術門類無所不能、無所不精的表現,並憑借深厚的文化底蘊登上了中國書畫的藝術高峰,成為享譽全球的書畫大師。

溥儒先生尤善繪山水,每畫必有新意。他的畫多采用截斷、倒景、險峻式的取景,以突出畫麵的主題。此畫從構圖上講,是典型的邊角式構圖,以山造勢,以險峻取勝,高懸的山峰,陡峭險峻,千仞壁立,似信手拈來,確是令畫史盎然生色的創造,給人造成強烈的視角衝擊,令觀者驚心動魄。全畫注重線條勾摹,筆法蒼勁,以簡練的筆墨營造出險山、流水、名士、書僮、古樹、漁舟,創造出一種高山流水、清音繚繞、動與靜和諧消長、主客體合一的絕妙景致,達到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至高境界。整幅畫作意境高遠,逸俊出塵,具有邊角美、孤峭美、險峻美、澹古美、崢嶸美、雄健美。藝術隻有浸入藝術家生命的血液,進入忘我的境地,才能留下千古傳頌的逸品。

溥儒先生的畫作不多,但都很精,敏捷的靈性觸覺,奇異的想象能力,其作品法自我立,蹊徑獨辟,有一種縱橫豪邁、曠渺靈動、變化莫測之感,總能讓人從他創作的意境中體察出一種高古靈動的精神,一種宕逸自負的鮮明個性,這是一位依憑天賦、勤奮、學識和家世而融成大家的特殊氣質的表露。溥儒先生的畫作價值由於種種原因,遠沒有達到與藝術價值同步的境地,尚有巨大的升值空間。(責編:魏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