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是一個競相角逐的“鬥技場”,優勝劣汰,適者生存,隻有不斷地充電,不斷地進步,才能不被職場淘汰。
哈伯德在《致加西亞的信》的序言中說:“雇主不斷地遣走那些不能促進公司利益的‘幫手’,同時吸納新的員工。這就是適者生存。”
“弱肉強食,適者生存”是職場的潛規則。魚缸裏,大魚吃小魚,不過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這也是現代職場的一個縮影。有人說,這不是一種野蠻的行徑嗎?可是職場競爭就是這樣,你強大,可以平步青雲,穩坐泰山;你弱小,就會被淘汰。在職場中,人靠的是能力和實力,有了這些就有了競爭力。人不可能與世無爭,這個世上永遠都存在著你爭我奪,除非你脫離團體,獨自一人工作。爭強好勝是人的本性,這是不可磨滅的。
弱肉強食,適者生存,不僅在職場中適用,就算在動物界中也適用。性情溫順的羊,如果身體不夠強壯,奔跑速度也不夠快,就會被野獸吃掉,這就是汰劣留良,這就是適者生存。老虎雖然是生物鏈中最強大的動物,可是在它們的群體生活中,卻不乏同類相食。“你強大,遇到比你更強大的,你就會被吃掉”,這就是動物殘酷的生存原則。
弱肉強食的法則永遠不會有消逝的一天,比爾·蓋茨是經濟高手,是個生活的強者,所以他沒有被社會淘汰;亨利是個乞丐,缺乏生存能力,所以他至今仍吃了上頓沒下頓。對比之下你就知道,這就是弱肉強食,這就是適者生存!
職場和自然界一樣,不會同情弱者,市場經濟不相信眼淚,為了更好地生存,我們隻能讓自己成為強者!
現代職場已經不存在所謂的鐵飯碗,曾經的鐵飯碗,今天已經變成泥飯碗;曾經後台強硬、能力平庸的公務員,明天可能被更優秀的人所取代;今天叱吒風雲的人物,明天可能一落千丈;去年的下崗職工,明年可能成為企業家。職場中,人們會經常看到,每天都有升職加薪的,也有失業下崗的。
美國百事可樂公司的產品遍布全球,並得到人們的一致好評。公司總裁韋恩在談到他如何在市場中獲勝時,他肯定地回答隻有兩個字:競爭。
韋恩對他屬下的各個員工的情況大多數了如指掌,他用大部分的時間去研究每個人的職場適應能力。他堅持優勝劣汰的用人原則,親自製定了各類人員的能力標準,每年至少一次與他的屬下共同總結工作業績。
如果一個屬下不夠標準,韋恩總會給他提供學習時間去提高,並慢慢觀察他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如果已達到標準,以後就會一步步地提高要求。經過評估後,公司的員工們通常被分成四類:第一類、最優秀者將得到晉升;第二類、可以晉升,但目前尚不能安排;第三類、需要在現有的崗位上多工作一段時間,或者需要接受專門培訓;第四類、最差者將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