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成功就是一個又一個“馬上行動”累積起來的(1 / 2)

職場中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的人:第一種人是有了目標和任務就能馬上付諸行動的人;第二種人是心中有目標卻沒有耐心執行的人;第三種人是既沒有目標計劃,也沒有果斷的行動力的人。而我們大都是徘徊在第一種和第二種邊緣的人。也曾在慘遭失敗後咬緊牙暗下決心,可當再麵對下一個工作任務時,又會自我安慰,一拖再拖。行動能力的喪失,已成為扼殺職場工作激情的元凶。

有一個工作失意的年輕人,經常到教堂去祈禱,希望上帝可以賜給他一份好工作。他的禱告詞每次都差不多。起初到教堂時,他虔誠地跪在上帝麵前說:“上帝啊,請您眷顧我,幫助我吧,讓我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吧!阿門。”

一個星期後,他再一次來到教堂,依舊跪下祈禱:“上帝啊,為何不讓我遇到一份滿意的工作?請您幫助我吧。”

就這樣,他周而複始地到教堂來重複著同樣的祈禱。兩年後的一天,他跪著繼續說到:“我的上帝,都兩年了,您為何不成全我的禱告呢?讓我擁有一份滿意的工作吧,我知道這個世界上隻有您可以給我這樣的機會。”

這時,空中傳來了上帝的聲音:“我一直想幫助你,可是,你也該自己行動起來吧,如果你在第一次祈禱後就馬上去找工作,現在你早已經成功了。”

在職場工作中,我們總是用心的時候多,付諸行動的時候少,將大部分的時間用在今天的構想中,而總把具體的實施行動留在明天,期盼成功的到來,卻不願意付諸行動。而真正的成功者,永遠都是“從現在開始,馬上行動”的實幹家。

羅文在送信途中曾非常歎服兩位馬車夫的行動速度,在他看來這一切實在太奇怪了,所有的事情井然有序,仿佛都已經事先安排好一樣。一句多餘的話都不用說,一秒鍾也沒有耽擱。如果沒有人們這種“馬上行動”的果斷執行力,“送信”隻能是一件遲遲未果的事情。

一個農夫有兩個兒子,由於家境貧困,農夫給了兩個兒子一些盤纏,打發他們離開家出去自己謀生。

大兒子去了繁華的都市尋求出路,在城市的車水馬龍間轉了很久,他也沒有找到一個能夠容身的處所,也沒有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於是便在路邊給別人修鞋。

一年後,他用賺來的積蓄租了一間小店,邊賣鮮花邊修鞋。沒想到,他的鮮花生意越做越好,後來他幹脆不再修鞋了,專門賣鮮花。後來,大兒子的花店越做越大,擁有了全世界80%以上的市場,他的專賣店遍布全球。

再說說小兒子,他和哥哥幾乎在同一個時間到達了另一個城市。小兒子很幸運,結識了一位有錢的千金小姐,通過女孩父親的讚助,他居然有機會上了大學,就在哥哥給別人修鞋的時候,弟弟住在豪華的別墅裏進行市場調查,不知道該做些什麼生意。

經過一年的考察,弟弟發現,賣鮮花一定很有市場。當弟弟將這個想法告訴嶽父時,遭到了強烈反對而沒有付諸行動。後來,當他費盡周折,終於說服了嶽父,準備開始鮮花生意時,哥哥的鮮花店已經壟斷了全部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