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你有好的想法,不管你是哪個省市的人,都可以去東莞與當地的文學院簽約,經過申請的寫作項目都可以獲得東莞市政府的資金扶持。地級城市的東莞文學院,常年駐有簽約作家20多位。”王偉舉表示,麵向全國的簽約作家製度就是東莞的首創。
打造文化軟實力,是富起來的東莞欲改變形象的重要動作。自2006年以來,東莞市財政連續5年每年安排10億元用於文化名城建設。當地的公共圖書館(室)達到384個,有30座博物館511個文化廣場;打造了“‘我們的節日’——東莞市係列文化活動”、“文化周末”等一係列文化活動品牌;2010 年,更完整地端出了建設文化名城規劃綱要。
種種努力,都試圖改變東莞“文化沙漠”的狀態。
自2013年以來,各鎮熱衷於拍攝具有本鎮特色的“微電影”,除此之外,為了充實文化建設的內容,舉辦各種活動,比如位於東莞東部的清溪鎮,已成功舉辦第三屆賞花行活動,推動亞熱帶次原始森林自然風景區、山水天地森林公園等的建設,著手申報國家4A級以上生態旅遊區。做大做強“一歌一舞”文化品牌,客家山歌成功晉級省級“非遺”,該鎮頗具特色的“麒麟製作”晉級國家級“非遺”項目。繼2012年獲評“中國最美小鎮”、“中國最佳休閑小城”,2013年又獲評“中國最宜居城鎮”。
無論從市還是鎮,東莞地方政府顯然已經深刻認識到,沒有文化的土豪還是一個窮人。
東莞將去向何方?
東莞社會轉型的未來在哪裏?
“早在2006年,東莞就已找到了答案,並一直在踐行——通過社會轉型為經濟發展方式。”東莞市社科聯主席王思煜說。
雖處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東莞社會轉型與其他地區一樣,都經曆了從鄉村社會向城市社會轉變,從傳統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以及現代城市化社會轉變的過程。作為中國改革前沿地區,經濟發展較快的城市,東莞目前社會轉型更集中地體現在從初、中級城市化社會向更高級別的城市化社會轉型升級。
近年來,東莞采取各種措施大力加強黨政機關、企業經營管理者、本地居民和新莞人的教育培訓,市民綜合素質不斷提高。但由於東莞人口結構特殊,本地居民群體和新莞人群體文化程度不高,相當一部分管理人員都是“洗腳上田”而來。市民整體素質滯後,成為東莞社會轉型的重要製約因素。
“我們的政府和公務員要提高服務意識。”梁聚鋒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在國外某些國家,公務人員也經常“家訪”,他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到市民家裏來看看是否需要什麼(特別是困難問題家庭)並給出一些建議,孩子上學遠不遠,是否需要轉到就近學校,夫妻是否在同一地方居住,是否需要協住遷移等生活難題,而我們麵臨的公務員造訪往往就是查證或收費。梁聚鋒說,提升公務員、幹部隊伍的執政能力和公共行政管理能力和服務意識,在社會轉型中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東莞農村就地變城市,大量的農民已成為市民,但其城市觀念、城市意識、文明素質等還沒有樹立起來,因此要推進農民市民化進程,使其從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行為方式等全方麵適應城市,成為真正的市民。“促進本地居民向市民轉型,是東莞向高級城市化社會轉型必須跨越的一道坎。”王思煜說。
在公共服務方麵,政府部門應該在承認地區、城鄉、人群之間存在差別的前提下,在一定底線上保持公平競爭,新老莞人都應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務,尤其是新莞人的醫療保障、義務教育、公共交通、住房保障等基本需求,這些方麵要廣覆蓋。“在東莞,外來人口數目過於龐大,如積分入房、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隻能逐步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院長張誌安告訴《小康》記者,東莞為此付出了一定的努力。
社會轉型是一個非常龐大的係統工程,隻靠改善民生,隻靠滿足基本需求,隻靠機製的創新,還“和諧”不起來,可能還得靠公平、正義為主的社會共識的建立,還得靠社會利益機製的重整等等。從根本上來說,社會實現轉型還得靠經濟、社會乃至政治體製的全麵轉型來推動。
王思煜說,“東莞特有的社會轉型模式,沒有現成的模式可搬,這需要我們以極大的勇氣去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