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人, 起初都有一個立誌階段, 立誌升官, 立誌發財, 立誌為僧, 哪怕是具體到做某一件事, 也都是起緣於最初的一個念頭, 所以, 立誌階段(決定開始)總是在幼稚期完成的, 是最不成熟的, 因為他處於整個事件的最前端。
沒有立誌, 便談不上努力。做任何事, 先都有個目標, 沒有目標, 你往什麼方向努力?! 有了目標, 很自然地就要朝著目標去努力。
沒有努力, 便談不上懷疑。在前進的過程中, 一定會因種種困難而產生種種懷疑(幻象), 我的決定是否正確? 我的努力是否正確? 我堅信的理論是不是有問題? 或者理論根本就不是那麼一回事? 或從一開始我就受到了欺騙? 這些都是正常的, 他說明你認真努力過。
沒有懷疑, 便談不上堅定。其實呢, 你懷疑的兩個麵, 他都是對的, 同時也都是有問題的, 所以你才會懷疑! 這個取舍是很困難的, 必須取一而舍其他, 舍去的其他未必就不是正確的, 取的這個一, 也未必都是盡善盡美的, 究竟站在哪一邊, 靠的是信念, 而不僅僅是知識。隻有認識到這一點, 才可以稱之為堅定。
沒有堅定, 便談不上成功。懷疑、堅定都是成功的中間過程, 你要是在懷疑中, 動搖了, 或者放棄了, 也就等於是在成功的中途, 自己主動放棄了。
沒有成功, 便談不上無欲無求。隻有該有的都有了, 才可以很自然地達到無欲無求的境界, 現實中的釋迦牟尼佛他從一生下來就是個王子, 他當然可以追求更高的無求境界, 一個老百姓也談無求, 自欺欺人, 不覺得很可恥嗎?! 這才是真正的曲解了佛意。這些都是混飯混日子的假佛信徒!
沒有無欲無求, 便談不上皆是虛妄。不認識皆是虛妄, 便不可得無上正等正覺。
世俗的修行以成功為終點, 佛家的修行以無上正等正覺為終點(沒有終點)。很顯然, 佛的境界比世俗的要高的多。
而西遊記隻講了從立誌到成功這一段, 就結束了, 並沒有講更高層次的修行, 因此, 西遊記的主旨就是談如何成功, 如果你硬要說是佛家的修行, 那麼也可以看做是修佛的初級階段吧。這是不矛盾的。
(71) 《西遊記》之成功法則
西遊記的起因、經過、結果, 一直都是緊緊地圍繞著“如何成功”這條主線來寫的, 非常清晰明了, 為什麼就很少有人這樣理解呢? 是作者隱藏的很深嗎? 不是的, 是中國人的性格使然, 因為大家都不以談功利為美德, 當然就不願意把西遊記與功利掛鉤。
然而, 西遊記是一本**裸的描寫功利的書, 反複的提到功果、功勞、功績。故事的開始, 觀音菩薩就明確的告訴了唐僧:“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不是白幹, 是有賺頭的, 用“去”換取“正果”。就是與取經無關的人, 也都是以“功”來衡量的。黃風怪一回, 靈吉菩薩說: 我拿他去見如來,才算這場功績哩, 這個功勞是我的。金角銀角一回, 老君說: 卻是你今拿住,得了功績。烏雞國一回, 文殊菩薩說: 今得汝等來此,成了功績。
故事的結尾, 都成了正果, 怎樣成的正果? 如來說得隻有那麼清楚了: 都是因“功”成的正果, 唐僧取經甚有功果,孫悟空煉魔降怪有功,豬八戒挑擔有功,沙和尚登山牽馬有功, 白龍馬馱唐僧有功。
結論: 是因“功”成的正果, 不是因“善”成的正果。
西遊記的作者是沒有善惡觀念的, 他給小說中的人物都有發善心的一麵, 也有做惡事的一麵, 所以給人的感覺很矛盾, 你不知道他究竟是何立場。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感覺呢? 問題不是出在作者身上, 是我們根深蒂固的慣性思維在作怪。我們從小看電視, 就學會了: 人物一出場, 還沒開始表演, 我們就已經認定了他是好人, 他是壞人, 否則我們無法看下去。
帶著這種思維枷鎖, 當然就看不清本來的麵目。傳統的行為準則一直停留在道德層麵, 總是以善惡來衡量評判, 可善惡究竟是什麼? 以何種標準來界定? 你說的清嗎? 西遊記中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作者沒有這麼狹隘, 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