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豬八戒的師父雖然也是一等一的高強,可是在授徒方麵卻表現出境界修為上難以彌補的漏洞。
《西遊記》第十九回中對豬八戒有過這樣的介紹:
自小生來心性拙,貪閑愛懶無休歇。
不曾養性與修真,混沌迷心熬日月。
忽朝閑裏遇真仙,就把寒溫坐下說。
勸我回心莫墮凡,傷生造下無邊業。
有朝大限命終時,八難三途悔不喋。
聽言意轉要修行,聞語心回求妙訣。
有緣立地拜為師,指示天關並地闕。
得傳九轉大還丹,工夫晝夜無時綴。
上至頂門泥丸宮,下至腳板湧泉穴。
周流腎水入華池,丹田補得溫溫熱。
嬰兒姹女配陰陽,鉛汞相投分日月。
離龍坎虎用調和,靈龜吸盡金烏血。
三花聚頂得歸根,五氣朝元通透徹。
功圓行滿卻飛升,天仙對對來迎接。
豬八戒“自小生來心性拙,貪閑愛懶無休歇。不曾養性與修真,混沌迷心熬日月。”從小就生性貪閑愛懶,也不知道修身養性,每天混混沌沌地過日子,可就是因為自己生得九竅,並非凡胎,他的師父就教了他三十六變天罡之數。
顯然,豬八戒的師父在傳授他真功夫時,並沒有強調修心在自身成長中的重要性,稀裏糊塗地就把天罡之數教給他了。
其結果,天罡之數不但沒有發揮出真正的威力,還讓豬八戒變成了連七十二變化都敵不過的二流選手。
菩提祖師將孫悟空踢出師門,讓他到現實生活中去得到曆練,從而體現出一個至高的教學理念:修道者,先修其身。
無獨有偶,在《天龍八部》的四十三章中,金庸借用無名掃地老僧的話也說出了這樣一個深刻的哲理。
無名老僧說,佛門子弟學武,乃是在強健身體,證法伏魔,修習之時,總是心存慈悲仁善之念,若不是這樣,練武一定傷及自身,練的越是上乘的武功,便越具這個效果,每日不以慈悲佛法調和化解,則戾氣深入髒腑,越陷越深。
其實,不但武功,任何學識技術也是一樣。一個人所學的,總不免影響別人,而在影響別人的過程中,轉回來會影響自己。科學家、醫生、商管學家,都是一樣。學識越高,越有力量影響世界,但也越容易墮入狂妄,若不以慈悲仁慈之念平衡,則必然害人害己。
“不存慈悲布施、普渡眾生之念,雖然典籍淹通,妙辯無礙。卻不能消解修習這些上乘武功時所中的戾氣,”正是這種意念,把《天龍八部》的老僧提升至極高的境界。
無名老僧指出的,不但是越高武功越需以慈悲之心化解的這個看法,更深的用意旨在,由參悟佛法而來的慈悲心是最可貴的,武功是下乘的東西,武學修為才是上乘的。世人不了解,往往舍本逐末,但可惜的是,就連才智超卓之輩如蕭遠山、慕容博及鳩摩智這樣的,也掉迸了這個陷阱,執迷不悟。
無名老僧的現身說法,目標就是在為他們指點迷津。值得留意的是,無名老僧對這些大道理的講解並非諄諄教導,反而以身試法,教育過程顯得輕描淡寫。
它透露出一種信息:智慧不是供在殿堂、為高人一等的人所宣揚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事。高深佛法,於這位無名老僧,就如呼吸一樣。
和無名老僧一樣,菩提祖師也是一個極注重身心修養的人。他既看中了孫悟空的妙靈慧根,同時又為孫悟空的頑劣性格感到深深惋惜,他將自己的得意弟子踢出門外,並非是一個不負責任的行為,而是為了能夠讓這位親傳弟子得到更好的鍛煉。而事實上,孫悟空在經曆了那麼多的磨礪之後,最終大徹大悟,在佛祖的手下進入到“無性”的境界。
是孫悟空遇到了菩提,還是菩提遇到了孫悟空
孫悟空遇到了菩提這樣的高人,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幸運,不過反過來說,菩提也因為有了孫悟空的存在,他的價值才得到了真正的體現。
如果沒有孫悟空,菩提祖師就算是在方寸上再呆上1000年,授的都是那些凡夫俗子,估計他的名聲也傳不了那麼遠。
菩提造就了孫悟空的威名,孫悟空點亮了菩提的明燈。
它體現出一個社會有趣的現象:母以子貴,師以徒尊。
就好像最近電影裏風靡一時的葉問。李小龍成名之前,葉問的名字無人問津,李小龍成名之後,葉問的名字響遍大江南北。
其實早在兩千多年之前,還有一個以授徒出了名的人物,這個人就是王禪,人稱鬼穀子,又稱王禪老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