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七十三章【關門弟子】(1 / 2)

祖師這一走,可把一班師兄弟給嚇壞了,他們紛紛責怪悟空,不僅報怨他,而且還鄙賤嫌惡他。你這猴頭也太不識相了吧,竟然敢公然頂撞師父,他老人家這一去,也不知幾時才能出來。

師兄弟們的這番話充分說明,菩提祖師曾經是不止一次生過氣的,而且每次生氣之後都會跟女孩子一樣,躲在房間裏不出來。不出來就不出來吧,關鍵是影響了大夥兒學藝。你想啊,我們都是交了學費的,家裏麵還有老婆孩子,還等著自己學個一招半式之後,回去能夠點石成金,補貼家用。這要是祖師真的生氣不出來了,我們以後的日子還怎麼過啊?

此時的猴子是什麼反應呢?

猴子的反應與眾師兄弟截然不同。

悟空一些兒也不惱,隻是滿臉陪笑。

他們之間的根本區別在於,孫悟空此次學藝是帶著目的來的,目的沒有達成,絕不甘休。他能放棄舒適的王位,漂洋過海數十年,還忍辱負重,一個人跑到陌生的地方讓人受盡欺負,目的就是要學一個長生不老之術,不再受閻王的管轄和約束。如今,祖師雖然答應了教他一些防身之術,可這些東西根本與他的目的不一致。既然不一致,又怎麼能心甘情願呢?

所以,對於師父提出的每一門道,他都要不停地問一句,“似這般可得長生麼?”祖師的回答也很奇妙,忽悠來,忽悠去,歸根結底就兩字“不能”!既然不能,那我當然要學更好的。

孫悟空在方寸山上呆了那麼多年,菩提祖師到底有多少神通,他應該還是知道一些根底的,可是這位老先生像是故意藏著掩著,明明自己有那麼多厲害的法術,偏偏就教自己一些無大用處的旁門左道,這不明擺著消遣自己嘛。

悟空的態度也很堅決,我到這裏來是跟你學真本事的,你別拿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糊弄我。我告訴你,你不教我真功夫,老子就不回去。所以,孫悟空的每次回答都是直切主題,對於那些沒用的法術毫無例外地都是“不學,不學!”

孫悟空的回答反襯出他要學長生不老之術的決心。相比而言,師兄弟們的意誌就沒有他那麼堅決。他們也許隻想學個一招半式,回去混個日子,也或許千辛萬苦地投入師門,卻不知自己所為何事。這些師兄弟們寧願把自己的命運交出來,師父讓他們學什麼,他們就學什麼,從來也沒有自己的主見,隻等著哪一天上天眷顧,能夠讓他們不白白跑一趟,就已經心滿意足了。

讓人稱道的是,菩提祖師並不是一個小氣之徒,對於孫悟空的所作所為,他並沒有真的生氣,而是另有深意。他走的時候故意在悟空的頭上連敲三下,倒背著手,將中門關閉,意思是叫他“三更時分存心”,從後門進入,秘密教他法術。

也虧得孫悟空天生聰慧,一時之內參透了玄機,所以這檔兒也用不著與眾人做口舌之爭,隻是忍住了不說話,在暗中偷笑。

菩提祖師連扳幾道“術”、“流”、“靜”、“動”之類的法門,與其說是想教悟空一招半式敷衍於他,不如說是在暗中試探他的誌向。

劇情的選擇竟有如此的相似。

公元前361年,21歲的秦孝公登基繼位。

由於連年戰亂,此時的秦國又破又窮,不僅受不到周圍各國的重視,就連權力早已被架空的周天子也不願搭理秦國。在這樣一個情況下,年輕的秦孝公憤然喊出了“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的悲壯豪情。同時,頒布了“求賢令”。

衛國人公孫鞅(商鞅)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來到了孝公的身邊,變法強秦。

公孫鞅通過孝公身邊的寵臣景監引薦,三次麵見秦公。

和菩提祖師的做法一樣,商鞅也沒有直接把自己的法家精髓傾囊而售,而是采取了投石問路的辦法。

第一次見麵,商鞅還弄不清秦孝公的想法,他試探性地從三皇五帝講起,還沒等他說完,秦孝公就拂袖而去。事後,秦孝公怒斥景監:“你推薦的什麼朋友,就知道誇誇其談。”

景監將秦孝公的話轉述給商鞅,並責備商鞅,商鞅卻高興地跳起來:“原來秦公之誌不在帝道。”

第二次見麵,商鞅又效仿孔孟,從儒家的王道仁義講起,這次秦孝公比上一次更加憤怒了,覺得眼前的這個白衣書生除了嘴巴能說之外,根本不著邊際。商鞅明白了:“秦公之誌不在王道。”他要求景監無論如何都要為他安排第三次見麵,並保證這次一定說服秦公。

於是,第三次見麵,商鞅開篇就論霸道強國之術。這次秦孝公來勁了,激動地握住商鞅的手:“請先生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