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曆程的五個階段
如果說唐僧的性格是代表人性中迂腐、懦弱一麵的話,那麼孫悟空的性格則更多地表現人性中任性、自由和豪氣的一麵。
《西遊記》乍眼一看好像是在描寫一個取經的故事,但既然是取經故事,而取經的主體又是唐僧,描寫的對象理所應當讓唐僧占據首要位置。然而整個故事看下來,你會感到真正的主人公其實並非唐僧,而是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的孫悟空。這個孫悟空在取經隊伍裏到底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呢?
我們把孫悟空的取經過程做一個整體分析。
《西遊記》中描寫的取經行動既是一個求取物質的曆程,同時也是一個心理發展的曆程,它清楚地展現了美猴王孫悟空心理發展的各個不同階段。
這個心理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
無性階段。按照孫悟空的說法,“人若罵我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嗔,隻是賠個禮兒就罷了,一生無性”。那時的他,心地純樸,隻知道在花果山逍遙自在。
任性階段。隨著悟空的本事不斷增強,他的脾氣相應見長。他先是闖龍宮、探地府,對抗朝廷,然後自稱齊天大聖,甚至提出了“皇帝輪流做”的口號。
收性階段。孫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六百年之久,漸漸地對社會、人生有了感悟,最後對觀音菩薩說出了“知悔”二字,這也是他第一次對自己的行為有了悔悟的意識。
持性階段。在這個階段,悟空不再認同妖怪的身份,對觀音表現得愈來愈尊敬,更重要的是,他懂得了人情世故,對天庭官場規則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他自己也變得越來越圓滑了。
悟性階段。孫悟空到達西天,取得正果,被如來佛祖封為鬥戰勝佛。孔子有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個時候的孫悟空直接到達了孔子的“從心所欲不逾矩”,做到了雖然隨心所欲卻不越法度,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巧妙的融合為一,達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這五個階段看似是猴子一個人的行為過程,其實也是典型的所有人類的行為過程。也就是說,人類在社會成長過程中,同樣經曆了無性、任性、收性、持性、悟性幾個階段。它代表著人類從個體到群體,在不斷地實踐磨合中,又從群體回饋到個體的心理表現。
吳承恩老人家的《西遊記》描寫的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取經故事,它更像是一部解釋中國古代社會如何發展的生命曆程。
從這個過程裏,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社會從產生到發展,最後曆經九九八十一個磨難,逐步發展,逐步形成我們今天的這個社會。它代表的是一座社會足跡的裏程碑。在它的背後,我們可以看到許許多多涉及了中國古代政治中根本性的東西。
石頭裏爆出來的生命
孫悟空早期的心性如何,與他的出世過程不無關係。這位美猴王的出世很不平凡,因為他是從石頭中蹦出來的。
石頭不是普通的石頭,它有著獨一無二的特殊性。
《西遊記》中這樣寫道:“那座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圍圓,按政曆二十四氣。上有九竅八孔,按九宮八卦。四麵更無樹木遮陰,左右倒有芝蘭相襯。蓋自開辟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