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五十四章【小夜曲】(2 / 2)

使用它的直接後果是,唐僧幾乎每次都能落入妖怪們的法網。

有人說,緊箍兒其實是個完全沒有必要的東西,孫悟空並不真正懼怕緊箍咒,他前後三次返回隊伍也都不是因為唐僧要念緊箍咒。相反,如果孫悟空真的懼怕緊箍咒,他完全有機會在背後下手,或者幹脆縱容妖怪把唐僧給吃了,省去自己的麻煩。

其實,如果你這樣理解,那就是沒有看到緊箍咒的真正價值所在。

首先,這種說法根本不能成立。孫悟空的目的是通過保護唐僧到西天,通過保護過程來改變自己的身份和命運,求得正果。如果唐僧被妖怪吃了,那麼他的目的也就隨之沒有了。從主謂上來講,目的是根本,行為是過程,現在目的都沒有了,還談什麼過程?

其次,就算唐僧被妖怪吃了,觀音和如來還是會念緊箍咒。猴子真正忌憚的是觀音和如來,他之所以每次都能對唐僧畢恭畢敬,也正是因對這一方麵的顧慮。

我們得承認,緊箍咒對孫悟空來說的確是一個很大的約束,是他心底的痛。孫悟空在取經路上不肯還俗,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頭上戴了個緊箍,即使回到花果山日子也過得不踏實。

緊箍咒就像是懸在孫悟空頭上的一個陰影,隨時提醒自己有把柄捏在別人手裏,使他在潛意識下不敢輕舉妄動。有好幾次,他想做出一些出格的舉動,都因為害怕唐僧要念緊箍咒而縮了回去。

唐僧有了緊箍咒,就像手上捏了把殺手鐧,可以隨時隨地對悟空起到製裁作用。

當然了,唐僧的緊箍咒也不是隨時隨地都念的。在沒有特殊需要的情況下,它一般“備而不用”。

“備而不用”實是一個極厲害的手段,它暗示著唐僧已經掌握了對孫悟空的絕對威懾力。就像當今在國際關係中一樣,軍備武器作為一個國防手段,雖然在平時不怎麼使用,但你手裏有它和沒它是完全兩樣的。強大的軍事實力可以讓對方產生巨大的威懾作用,由此改變別人對你的看法和態度。

緊箍咒這個東西,並不需要天天念,隻要會念就行了。

《左傳》曰:止戈為武。中國人很早就發現了用武的真諦。武的目的不是為了暴力,而是為了停息暴力。換句話說,“武”的真正意義是為了“不武”而準備的。當然了,止戈的前提是你要有戈才行,戈就是武器,無戈不以為武。隻有同時具備了這兩個條件,那才是最厲害的威懾力。

就好比說你要跟人打架,結果打得頭破血流,最終人家還不服你,那你打了也是白打。隻有在你一出現,對方還沒打就被嚇跑了,那才是真正的厲害。

唐僧的緊箍咒就具有這樣的威懾力。

它不需要唐僧有多強健的體魄,也不需要對孫悟空有多少的麵紅耳赤,隻需要將手中的佛珠跟兩寸寬的嘴皮子輕輕一照麵,這猴子馬上就明白過來了。

唐僧的緊箍咒不僅可以解決猴子不聽話的問題,同時還可以解決猴子身上“意誌力薄弱”的大問題。

意誌力薄弱可能是每個正常人都存在的心理通病。

有的時候,我們明明知道這麼做是錯的,應該那麼做,卻沒有能力使自己做正確的事情。比如說,我今年計劃每個月都看一本書,可是當我堅持到第二個月的時候,感覺疲憊了,於是計劃當中就有了新的變化,原先的安排被無期限地推遲。明明知道那樣做是一種懶惰的表現,卻因為意誌力的薄弱而不得不熄火。

意誌力薄弱的現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它意味著我們的情感和行動並沒有完全聽從理性和意誌的指揮。

有些人原本想做個清官的,結果卻成了大貪汙犯;有些人原本想要努力學習的,但每次拿起書本卻打起了哈欠;有些人原本不想做叛徒,但每次拷打都經受不住殘忍的折磨,結果一股腦地全招了。

孫悟空的意誌力薄弱表現在,從大的方向上,他願意接受考驗,修成正果,成為被神佛所接受的體製內人物。但是到了具體場合上,由於性格、觀念、情緒等等諸方麵的原因,他又無法容忍周圍的這一切,容易做出有違他自身意誌所不容的事來情。孫悟空性子太急、容易意氣用事。他在生氣的時候,甚至會進入狂暴狀態,犯下一些自己事後也後悔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