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途由今天決定
常言道,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危機意識,遲早會出問題;一個企業如果沒有危機意識,遲早會垮掉;一個人如果沒有危機意識,也肯定無法取得進步。
我們都知道,未來是不可預測的,人也不可能天天走好運。正因為這樣,我們更要有危機意識,在心理及實際行為上有所準備,以應付突如其來的變化。有了這種意識,或許不能讓問題消弭,卻可把損害降低,為自己打開生路。
常言道,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危機意識,遲早會出問題;一個企業如果沒有危機意識,遲早會垮掉;一個人如果沒有危機意識,也肯定無法取得進步。
那麼,我們具體該如何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提升自己的危機意識呢?下麵,來看看聞名於世的波音公司的一個有趣做法。
波音公司以飛機製造聞名於世。為了提升員工的憂患意識,一次,公司別出心裁地攝製了一部模擬倒閉的電視片讓員工觀看。
在一個灰蒙蒙的日子,公司高高掛著“廠房出售”的招牌,擴音器傳來“今天是波音公司時代的終結,波音公司關閉了最後一個車間”的通知,全體員工們一個個垂頭喪氣地離開工廠。
這個電視片使員工受到了巨大震撼,強烈的危機感使員工們意識到:隻有全身心投入到生產和革新中,公司才能生存,否則,今天的模擬倒閉將成為明天無法避免的事實。
看完模擬電視片,員工們都以主人翁的姿態,努力工作,不斷創新,使波音公司始終保持著強大的發展後勁。
事實上,波音公司的這種做法不僅對企業有深刻啟示,對於行走職場的個人來說,同樣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在工作中,我們也應該像波音公司的員工那樣,時刻提醒自己:隻有全身心投入到生產和革新中,公司才能生存,我們才有機會發展,否則,公司將不可能避免地倒閉,我們也將不可能避免地失業。
當今社會的快節奏和激烈的競爭,令很多人在35歲時遇到這樣一個困惑:為什麼多年來我一事無成?接下來的歲月我應該做些什麼?在機會麵前,許多人不敢貿然決定。因為他們從心理上理解了人生的有限,而自己也開始重新衡量事業和家庭生活的價值,於是產生了職業生涯危機。這就是著名的“35歲危機論”。
羅伯特先生,35歲,自言感覺過去對工作、對自己的認識似乎有錯誤,而自己長期養成的行為習慣好像變成了事業的絆腳石。想改變自己,又不忍心否定過去;想改變生活方式,又擔心選擇的並不是最適合自己的。兩年前,他終於下定決心放棄了某公司副經理的職位,參加MBA考試並重回校園深造。
現在,完成學業的羅伯特先生在找工作時卻犯了難。羅伯特先生已投出上百份簡曆,但回音卻寥寥無幾。羅伯特先生說,自己並不要求高起點的薪金,而隻要求一個管理類的工作職位,然而他發現,“社會上已經人滿為患”。
羅伯特先生曾讀過一篇題目為《35歲,你還會換工作嗎》的文章,文中專家說:“社會對35歲以上的求職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必須通過不斷學習和更新知識,提高自身競爭力。”對此羅伯特先生很納悶:我正是為了完善自己才去學習的,為什麼反而讓社會把自己擠了出去呢?
其實,像羅伯特先生這種工作以後又重返課堂充電,充電後找工作重新迎接社會的挑戰,已不僅僅是35歲的人才會麵臨的境況。有人甚至感歎:“不充電是等死,怎麼充了電變成找死啦?”
最關鍵的一點是,我們要明白,人生的經曆是積累的,不要以為學習充電後就無須麵臨社會“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選擇。以前的經曆是你的寶貴財富,但這並不能讓你在職場上永操勝券。千萬不要有一勞永逸的期待,要時刻保持危機意識,告訴自己“一定要快跑,不夠優秀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會被淘汰”。
你的危機意識有多強
在競爭激烈的今天,你想了解自己的危機意識有多強嗎?那麼,讓下麵這道簡單的測試題來幫你檢測一下吧!
有一天,你看到一頭奶牛正從牛舍裏出來吃草,請問,憑直覺判斷,你認為這頭牛將到哪裏覓食呢?
A.農舍的柵欄旁
B.近處的山腳下
C.農舍外的河流旁
D.農舍外的大樹下
測試結果
選A:你比較有危機意識。跟你在一起的人也會在你的影響下具有危機意識。你所擔心的事的確有擔心的價值,算是未雨綢繆了。
選B:你的危機意識很強,甚至有點杞人憂天。你不妨放開心胸,那樣會讓自己輕鬆些。
選C:你的危機意識較弱。你可以試著給自己一點壓力,那樣你會進步更快。
選D:你是快樂得不得了、根本沒有危機意識的人。快樂生活固然重要,但人活著需要不斷進步,你不妨給自己一點壓力,學著主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