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窗戶往外看,有的人隻看到了泥土,而有的人卻看到了星星。角度不同,看到的東西也大不相同。(美國成功學家拿破侖·希爾)
一個教授向他的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一個聾啞人到五金店買釘子,為了向售貨員說明要買的東西,他左手作出拿釘子的樣子,右手作出拿錘子敲打的樣子。售貨員於是給他拿來一把錘子,聾啞人搖了搖頭,右手指了指左手,於是順利地買到了釘子。
“那麼,請問,如果一個盲人要去五金店買剪刀,有什麼方法最簡便呢?”教授問道。
一個學生馬上搶答:“他隻要伸出兩個手指頭作剪刀剪東西的樣子就行了。”其他的學生也都表示讚同。
教授最後說道:“他其實隻要開口告訴售貨員買剪刀就行了。這個問題的目的就是要告訴大家,一個人要是被思維定勢所困,就會走入思維的死角。”
在過去的歲月裏,在人們的頭腦中積累總結了很多解決問題的套路和模式,使各種問題得以輕鬆解決。但正是這些約定速成的套路和模式,阻礙了人們去解決問題。這些問題也許在表麵上甚至本質上都符合已形成的那些經驗,但一個細小因素的差別就會導致結果的不同。在人們的心中所有的定勢思維越多,對人們的創造思維的束縛就越強,要擺脫它的束縛也就越困難,就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當你感到無路可走時,換一種思維方式、換一種思考角度,跳出慣性思維,也許你馬上就能找到一條新的道路,一個新的目標,一種新的境界。
英國機械專家布利阿裏是位和武器打交道的人,他的絕大多數時間都在琢磨槍支的性能和構造,但他的最大的成就不是發明了什麼武器,而是發明了與武器毫不相幹的不鏽鋼餐具。
一戰前,英國熱衷於“殖民”擴張,但英軍發現他們的槍支使用時間一長,射程和命中率就大大降低。布利阿裏的任務就是改進槍支構造,設法解決槍支的性能問題。於是他通過各種渠道找到了各種各樣的合金鋼,進行耐磨和耐熱的試驗。由於品種繁多,試驗時間被拖得很長,試驗場地上很快被各種合金鋼堆滿了。
布利阿裏在清理場地時,發現一塊鋥光發亮的鋼材,他分析了這塊鋼材,發現它並不適合用在槍支上,但就在拋棄的時候,他突然覺得這麼漂亮的材料沒有派上用場太可惜了。他看到了試驗場裏暗淡無光的餐具,他想,“如果把這些材料用來做餐具,不是十分漂亮嗎?”因為這個念頭,布利阿裏成為了一位不鏽鋼餐具推銷商。數年後,不鏽鋼餐具開始進入家庭。
當布利阿裏獲得極大收益的時候,不鏽鋼材料的發明者——德國人毛拉不禁感歎:“我把它扔到了垃圾堆,怎麼沒有想到它可以成為餐具呢?”
同樣是鋼鐵材料,布利阿裏和毛拉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就產生了完全不同的效果。換個角度,換種思維,便能夠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見人之所不見,善於突破常規,就是創造。
拍集體照,最難就是大家的眼睛問題:幾十個人,甚至上百號人,哢噠一聲照下來,一般都有一些閉著眼的。閉眼的看到玉照自然不高興:“我90%以上的時間都是睜著眼,你為什麼偏讓我亮一副沒精打采的相,這不是歪曲我的形象嗎?”
一般的攝影師喊:“一……二……三!”但是一般人堅持了半天以後,恰巧會在數“三”的時候堅持不住了,眼睛還是閉上了。
有個聰明的攝影師想出了一個解決方法。他的思路是:請所有照相的全閉上眼睛,聽他的口令,喊到三的時候再一起睜開眼睛。果然,照片衝洗出來一看,一個閉眼的也沒有,全都神采奕奕,比本人平時更精神,真是皆大歡喜。
生活中有很多難題,其實隻要你換一個思路,都可以迎刃而解。同樣一件事情,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就會產生不同的行動,產生截然相反的結果。角度是何等奇妙的東西!
有個美國作家有一篇這樣的短文:兒子走上前來,向我報告幼兒園裏的新聞,說他又學會了新東西,想在我麵前顯示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