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獎隻是好萊塢敲門磚,成不成大師看本事了
眾所周知,獲得奧斯卡往往可以讓影片的票房在三月份以後二次起飛。但對於最佳外語片來說,商業上的助推作用微乎其微。事實上,在這個類別中獲得高票房完全是個別現象。《臥虎藏龍》至今保持著1.28億的外語片在北美的票房紀錄,但成就這一奇跡的是李安對東西方文化的融合,以及武俠片本身的號召力。在影片從12月到次年6月的漫長上映周期內,在提名和得獎的兩個時間節點上,《臥虎藏龍》的票房並無明顯變化。盡管它也經曆過一個逐漸擴大院線的過程,但這是類似影片通常采用的戰術,與外語片的關聯不大。
要說例外的話,票房僅次於《臥虎藏龍》的外語片《美麗人生》倒真是沾了奧斯卡的光。該片在獲得提名的那個周末,上映規模(644家影院)和票房(236萬)均是前一周的三倍。而在獲得最佳外語片後,院線數增加到1121,周末票房為324萬。最終,在該片5700萬的北美總票房中,有整整4000萬是在提名後取得的。當然,最重要的仍然是該片通俗易懂,無比催淚的故事。而其他較為嚴肅的外語片,一般隻有數百萬的票房。當然了,獲獎終歸還是有利於這些電影隨後的發行工作,不過最大的受益者往往不是片商,而是導演。
2004年的《帝國陷落》(提名)與2006年的《竊聽風暴》(獲獎)可算奧外電影中比較成功的兩部,它們都來自德國,而它們的導演也因為各自的電影收到了好萊塢的邀請函。《帝國陷落》的奧利弗·西斯貝格導演了翻拍版的《致命拜訪》,由妮可·基德曼、丹尼爾·克雷格等大明星主演;《竊聽風暴》的弗洛裏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導演的也是翻拍片,叫做《致命伴侶》,由約翰尼·德普和安吉麗娜·朱莉等大明星主演。巧不巧,連帶著“致命”字眼的片名都很像!不難看出,這都是流水線上的組裝品。質量自然好不到哪裏去,再加上票房慘敗,使得兩位大導的美國之旅以失敗告終——當然他們應該都賺夠了下半輩子的奶粉錢。
與之類似的是,憑借《黑幫暴徒》得獎的南非導演加文·胡德也被請去拍了大片,第一部是《金剛狼》,第二部是《安德的遊戲》,兩部萬眾期待的大作都被他給搞砸了,胡德導演是否還能有第三次機會不得而知。外來導演的水土不服倒是應該引起重視,在進入好萊塢後,他們不約而同地從創作者變成了執行者,在體製內部按部就班地工作,失去了原有的個性。這麼看的話,能成功“轉型”的吉爾莫·德托羅可算異類了,他因《潘神的迷宮》代表墨西哥拿到了奧外提名,他最知名的作品則要數怪獸片《環太平洋》。但需要注意的是,他早在《潘神的迷宮》之前就是名特立獨行的商業片導演,指導過《地獄男孩》等片,所以他的“轉型”隻能打上引號,也不具有代表意義。
總結起來,對於大多數提名、獲獎導演而言,回到自己的國家,繼續拍攝具有本國特色的小電影,才是保證節操和尊重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