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英語教學中的幾點困惑(2 / 2)

四、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矛盾

長期以來,考試分數的高低都是作為衡量學生優劣的唯一依據,考試分數如同一根鎖鏈,嚴重束縛教師的教,也束縛學生的學。大考過後,家長們總是熱心根據考分給各個學校排名次,升學率高的則“一俊遮百醜”,被認定為辦學水平高的學校;學校為了爭取好的排名,每逢期中期末考試結束後,總是要給所有學科的成績排定座次,據此給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定位,晉級和確定職稱考核等級也跟這個掛鉤。麵對如此巨大的壓力,教師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不得不小心認真地對付。教師們通常采用的應對措施是:1.課堂上舍棄相對的教學內容,不管大綱、教材,不考的內容一律不教,畢業班教師會根據本班學生情況,一開學就確定升學人數,圈定“工作麵”。“工作麵”以外的學生成為舍棄的對象,盡管他們也坐在同一間教室裏上課,但教師根據“工作麵”確定的標高,有許多內容和步驟他們“永遠不懂”,作業批改和輔導也隻是簡單應付。若有麵向全體學生的教師,應試成績自然是無法與能“突出重點”、“把握主要矛盾”的教師比肩的。這樣造成的最終結果是應試教育愈演愈烈,一代又一代的學生深受其害。

現在部分學校在被應試教育逼得緊、素質教育抓得緊的雙重壓力下,提出“一手抓應試教育、一手抓素質教育”的口號,在抓應試教育的同時,也在思考抓素質教育的思路。他們以為素質教育就是開辦特長班、興趣小組,或舉辦運動會和藝術節。開展第二課堂和課外活動,對於素質教育來說無疑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抓素質教育的突破口之一,但不能隻把這些活動當成一種點綴,當成應付檢查的手段。相反,有的人以為素質教育可以無原則地放鬆教學要求,不布置作業或無原則地少布置作業。在教學常規檢查中,有時也會遇到這樣的教師:一學期即將結束,學生的作業連一個練習本都未寫滿。素質教育不是不要教學質量,相反,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在深入研究學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全麵優化教學程式,確保達到部頒教學大綱規定教學要求的基礎上,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減少學生低效勞動和重複勞動。

我一直為陶行知先生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教書育人精神所感染、所感動,但是,從教這些年,又讓我不得不重新審視、重新思考,到底教師的角色應該是什麼樣子?教師和家長到底應該如何聯合一起做好對於國家未來主人的教育,這個話題還有待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