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學英語閱讀研究性教學的探索與實踐(2 / 3)

大學英語課程是本科專業培養方案中的必修課程,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延續性,同時該課程的受益麵廣泛。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實施研究性教學能幫助學生實現學習理念和學習方法的轉變,從而樹立在學習中探索、在實踐中創新的精神,培養其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習慣和能力。與此同時,教師在實踐新的模式和教學方法過程中,要不斷提高自身能力和專業素養。

3.研究性教學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實踐探索

3.1更新教學理念,創建全新模式。

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實施研究性教學,即創新以發現和確立問題—研究和探索問題—處理和解決問題—成果展示與評價反饋為主線的教學模式。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即教師選擇和分享學習資源,引導啟發學生進行討論和探索,激發學生學習和研究的興趣,充分鍛煉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同時,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即各種學習任務的承擔者和完成者。整個過程中注重知識的形成和積累,強調自主探究和相互交流。

3.2轉變教師角色,推動教研結合。

大學英語閱讀研究性教學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指導、幫助、監督和評價,因此教師角色應該相應發生轉發: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應該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推動者;研究性學習的平等參與者與合作者;教學資源的研究者和分享者;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評估者。

研究性教學的推進會給教師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新的教學方式凸顯出教師在自身素質與業務水平等方麵的不足。因此,改革中,廣大教師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新精神,通過專家講座、觀摩示範課、教研討論、分工合作、教改實踐等方式,將教學實踐和研究工作緊密結合,力求實現“工作研究化,研究成果化”(李霄翔,2011)。

3.3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素質。

研究性教學通過質疑、查閱資料、確定研究思路、課內外討論、調研或實驗、總結等一係列步驟獲取知識,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突出研究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突出“知識、能力、素質”的教學目標(楊麗,2012)。相較傳統教學方法,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進入研究性教學方法是一種全新的嚐試。研究性教學提倡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參與及體驗,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利用資源收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自主學習和團隊協作的能力,以及研究和探索社會問題的能力,從而全方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要適時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3.3.1任務型教學。Richards和Rodgers認為,研究性教學是一種基於“任務”的教學手段,“任務”的使用是語言教學的過程設計和教學組織評價的核心(Richards & Rodgers 2001)。在任務型教學中,每個人都是任務的執行者,學生在完成一係列特定設計的“任務”的過程中實現運用語言和語言習得的目的,並且有利於學生激發自身的學習動機,促進個性化學習,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3.3.2研討式教學。研討式教學法中通常先由教師創設問題情境,然後師生共同查詢資料,並以多種方式展開交流討論、探索研究、共享信息,最後達成共識,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能辦法。這種教學方法不再是單純追求學生的學習結果,而是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在共同研究討論的過程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從而調動學習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