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快車

作者:建平編

1965年6月26日,衛生部部長錢信忠給毛澤東彙報:當時,中國有140多萬衛生技術人員,高級醫務人員80%在城市,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縣城,隻有10%在農村,醫療經費的使用農村隻占25%,城市則占去了75%。

毛澤東聽後指示:“應該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培養一大批‘農村也養得起’的醫生,由他們來為農民看病服務。”

1968年夏天,上海《文彙報》刊載了一篇《從“赤腳醫生”的成長看醫學教育革命的方向》文章,《紅旗》雜誌、《人民日報》全文轉載。也就是這篇文章,第一次把“半醫半農”的衛生員正式稱為“赤腳醫生”,毛澤東在當天的《人民日報》上批示“赤腳醫生就是好”。

赤腳醫生主要由下鄉知青和當地農民擔任,他們為解決農村看病難問題做出了重要貢獻,曆史不該遺忘。

△當年的下鄉知青赤腳醫生在鄉間巡診。

△正在草原上巡診的赤腳醫生。

送藥上門的赤腳醫生。

△部隊衛生員與赤腳醫生在一起看書。

△《赤腳醫生雜誌》

△坐船出診的赤腳醫生10姐妹。

△解放軍醫療隊培訓赤腳醫生。

△“長大了我也當赤腳醫生”。坐在這位可愛的瑤族小姑娘旁邊的媽媽,就是一位瑤族赤腳醫生。

△邊看書邊紮銀針,提高業務水平。

△部隊為地方培養赤腳醫生。

△赤腳醫生向陽花,貧下中農人人誇。

△頭戴草帽手拿紅寶書的赤腳醫生。

△走在田間的赤腳女醫生。

△赤腳醫生上山采草藥。

△培訓合影。

△赤腳醫生為農村老大娘診脈。

△在田邊地頭給病人打針。

△在田間交流醫術。

△赤腳醫生給農村兒童檢查身體。

△交流學習體會。

△走家串戶了解村民健康狀況。

△赤腳醫生赤腳過河。

△赤腳醫生給農村孩子包紮。

△為農村婦女治病。

△衛生部長陳竺,1974年上山下鄉期間在江西省信豐縣當赤腳醫生。

古人為何把旅費稱為“盤纏”

“盤纏”是指如今說的旅費。盤繞、纏繞是近義詞,錢同盤繞、纏繞在今日當然毫無關係,不過,在古代卻有某種必然聯係。在很長的時期裏,人們使用的古錢是中間有孔的金屬硬幣,常用繩索將一千個錢幣穿成串再吊起來,穿錢的繩索叫做“貫”,所以,一千錢又叫一吊錢或一貫錢。有出戲叫《十五貫》,即涉及十五串錢的一個案子。古時不要說沒有旅行支票、信用卡,就算紙幣也是北宋時才有的(稱“交子”)。於是,人們在出遠門辦事、探親之時,隻能帶上笨重的成串銅錢。把銅錢盤起來纏繞腰間,既方便攜帶又安全,因此古人將這又“盤”又“纏”的旅費叫“盤纏”了。現在當然仍可將旅費說成“盤纏”,但誰還將錢還纏在腰間呢?

盤纏準確的含義是路費,可路費的形式五花八門。富人出門遠遊帶黃金白銀,窮人的盤纏則可能隻是幾個餑餑或麵餅。“盤纏”經過歲月的打磨和分解,又派生出其他含義。

古代“宅女”超齡不嫁會被罰款

古代未婚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那才是真正的“宅女”。

在古代,男婚女嫁不僅關乎人們的生理需求和社會穩定,更關乎人口的繁衍和家國的持續發展。既然是家和國的大事,男婚女嫁就不僅僅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了。而且,“媒妁”不僅僅是來自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