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應對幼兒異常行為的策略
(一)建構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
陶行知先生強調“轉變教學中心”,即孩子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教師成為幼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啟發幼兒動口動腦動手,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教師要懂得如何滿足孩子的需要,並且引導孩子懂得如何滿足老師的需要,師幼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彼此理解、接納的關係,最大限度地促進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發展的同時,促進幼兒身心和諧地發展。
1.教師應成為幼兒心靈的“傾聽者”。教師要微笑和耐心地傾聽幼兒的需要和想法,並及時給予相應的反饋。
2.教師要觀察、分析幼兒的異常行為。教師要悉心觀察並思考幼兒的言行,了解分析其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
3.教師要為幼兒創造良好的環境。教師要為幼兒創造健康、豐富的物質環境,營造自由、愉快、寬鬆的精神氛圍。
4.教師要為幼兒提供交往的機會。教師應該給予幼兒充分的時間、空間和機會,引導和鼓勵幼兒與教師、同伴進行自由、平等地交往。
(二)榜樣示範,師幼共同鼓勵
陶行知先生曾說:“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模仿是幼兒學習的一條重要途徑。因為榜樣具有激勵和導向的作用,幼兒具有較強的觀察、模仿能力,當幼兒看到他人的言行時,會模仿和學習。為此,教師和家長首先要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使自己的言行舉止成為幼兒學習的良好榜樣。教師、家長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行動,幫助幼兒選擇學習榜樣。幼兒生活經驗少,常常好壞不分,容易模仿壞形象。教師和家長要注意選擇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生活實際的、對幼兒成長具有教育意義的榜樣,尤其要關注幼兒讀物、動畫片的科學性和思想性。最後要求幼兒學榜樣見行動。幼兒學榜樣有一個由被動到主動、由模仿到創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家長需要積極引導。
(三)定期的家園聯係。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原則,即生活教育。孩子的教育應滲透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讓生活教育成為家園共育的核心。幼兒良好性格的培養離不開教師與家長的關注與教育。要培養幼兒優秀的性格,解決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的問題至關重要。每月我們都會及時完成孩子的家園聯係單,並創建班級博客,及時更新孩子的教學活動和一日生活等圖像文字,使家長有更多渠道與我們取得充分聯係。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社會即學校”,主張動用社會各方麵的力量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幼兒成長的主要環境是幼兒園、家庭、社會,教師和家長對幼兒的成長起著尤為重要的影響作用。教育孩子不僅是幼兒園的責任,家庭教育也是極其重要的。隻有教師和家長有效溝通才能為幼兒成長提供健康的成長環境。孩子的一些異常行為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不會在短時間內消失,如果一時鬆懈,就可能前功盡棄。因此,對待有異常行為的孩子,我們要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要耐心等待,積極引導,真正愛護幼兒,相信隻要堅持下去,孩子的未來就一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