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幼兒異常行為表現及策略點滴談(1 / 2)

幼兒異常行為表現及策略點滴談

幼教天地

作者:黃蓉

摘 要: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實施幼兒素質教育的先驅,在幼兒教育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麵都做了科學探索,他積極倡導以幼兒生活為中心,對教育事業熱愛與執著,教育思想深邃。

關鍵詞: 異常行為 陶行知生活教育 幼兒教育

關於環境和遺傳在幼兒心理發展中的探究和討論持續至今,我們時常從文字中探尋、研究相差不大的學齡或者學齡前兒童,他們在行為上擁有如此大的差異。在幼兒園,每個班上都有比較聰明乖巧的孩子,他們深得父母、老師的喜愛,也有那些令人放心又不突出的孩子,即所謂中規中矩的孩子,更有部分非常調皮的孩子,而往往調皮搗蛋、性情古怪的孩子最能牽動老師的心。陶行知先生注重健康教育,我秉承思想與理念培養具有異常行為幼兒的健康心理,研究“幼兒異常行為指導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一、幼兒的異常行為表現

在教學活動中,我們發現有的孩子容易注意力分散,坐立不安,自製力差的孩子還會發出怪聲;有的孩子集體意識淡薄,對電視、生活中的“暴力”遊戲比較感興趣,他們在生活中時有攻擊性行為;有的孩子孤僻、自閉,不願意跟老師和小朋友交流;有的孩子不合群,不關心別人。

二、導致幼兒異常行為的原因

通過和幼兒的長期接觸,我們發現導致幼兒異常行為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如下:

(一)希望獲得關注。

有的孩子缺乏父母的關愛,希望通過異常行為獲得父母、老師同伴的關注。大班有位叫銘銘的小女孩,家裏有姐姐和妹妹。每天早晨入園時從不與老師和阿姨打招呼,但在早操和戶外拍球活動中卻表現得特別活躍,還經常跑到我麵前展示敏捷又標準的下肢胯下拍球,銘銘的表現確實吸引了我的關注,園裏開展跨下拍球比賽時,我挑選銘銘參加,她為班裏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同時,銘銘有了老師的關注,部分彌補了父母關愛的缺失。

(二)特殊家庭環境。

現在很多孩子是獨生子女,家長視他們為掌上明珠,滿足他們提出的大部分要求。一些孩子形成了任性、自私,不順意時就隨意發脾氣的性格,並且在幼兒園把這種強烈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帶到了與老師、同伴的交往中。另外還有一些原因,如家庭主要成員變動,父母離異、再婚等;家庭關係緊張,如父母關係、兄弟姐妹關係不和諧,家庭氣氛冷漠,矛盾衝突頻繁等;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如專製粗暴、溺愛嬌慣、放任自流等。不良的家庭環境氛圍是造成兒童攻擊性行為、多動不安、違紀等行為及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

(三)家園缺乏有效溝通。

家長沒有及時反饋孩子的在家表現。由於父母工作繁忙,或者離異,將子女托給親戚長輩照料,導致有的孩子個性孤僻,學習受到挫折就自暴自棄。浩浩的爸爸媽媽常年工作在外,他們將浩浩托付給年邁的爺爺奶奶照顧,爺爺奶奶隻能照顧他的日常起居,很少與浩浩進行思想交流,也沒有辦法督促他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每學期,園裏都會組織“家長開放日”、“親子運動會”、“家長委員會”等活動,每到這個時候,浩浩總是很羨慕地看著其他孩子和爸爸媽媽牽著手一起遊戲,我們對浩浩的評估與建議不能得到及時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