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我們應該為孩子也為自己。怎樣使孩子聽話,老師不生氣呢?孩子喜歡溫柔的老師,特別是溫柔漂亮愛笑的老師,如果這件事情我不板著臉不大吼,反而給他們交流的時間,或者給他們提供一個平台,幹脆上一節健康課《我們不一樣》,對他們來說就是在發展各方麵的能力,對我來說就是對自己身體的負責。老師不應該將情緒帶到幼兒園,往深刻地講,我們要對孩子和自己負責。
二、有機介入,阻止或旁觀
幼兒活動中的介入是教師參與幼兒活動並對其活動施加影響的行為。教師在介入幼兒的活動時,常常對幼兒行為舉止的分析和解讀不夠、介入的時間把握不準、介入的方式與方法運用不當。反觀這件事,起先我不了解發生了什麼事情,隻是聽到廁所裏有講話聲。介入的時間太過突然,雖然嚇住了小朋友,但也扼殺了一段美好的談話。介入的方法太直接,導致幼兒措手不及。其實,我不應該介入的,如果我不介入,那麼事情將會向更好方向發展:或許他們會明白自己與他人的不同,或許他們會成為好朋友,或許他們會讓別的小朋友一起探討這個問題,或許我有機會開展這節健康課。
對比兩種方法,我們看到,隻有充分了解事情發生起因、過程、結局,才能真的解決問題。
三、集思廣益,獨裁或民主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教師應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幼兒有知曉一切事情的權利。再出現類似問題時,我若獨裁地將這件事情掩蓋,幼兒就少了學習機會。可以旁觀、冷靜地看待事態的發展,對其做到“心中有數”,將這件事情告知所有小朋友,讓他們一起分析。不僅分析這件事的內容,而且分析這件事該不該發生。
教學智慧是教師應對教學實踐活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借助一句話總結:“過去是我們經曆過的時間,現在是我們在一起的時間,未來是我們將要麵對的時間。”換一個新角度,與孩子進行心的交流,了解孩子,成為孩子的大朋友。
參考文獻:
[1]趙豔紅,徐學福.幼兒園教師教學智慧的能力結構.學前教育研究雜誌編輯部,2013.5.
[2]萬中,劉敏.幼兒遊戲中教師的幹預與幹涉.學前教育研究雜誌編輯部,2013.8.
[3]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4]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