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的角度,心的交流(1 / 2)

新的角度,心的交流

幼教天地

作者:錢佳

摘 要: 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主要內容,也是其社會性和個性發展的基本途徑。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爭執、爭吵、爭論是必不可少的,老師是否應該介入?從何種角度介入?怎麼做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呢?文章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幼兒教育 角度 心的交流

百度百科上“角度”一詞有兩個含義:一是數學名詞,表示角的大小,通常用度或弧度表示,二是同來比喻看事情的角度。前段時間我翻閱一本數學繪本,上麵有兩幅畫,一幅是德加《拉拉小姐》,另一幅是《舞台上的舞女》,書上對於這兩幅畫的描寫是:這兩幅畫的繪畫視角是不同的,一個從下往上,一個從上往下。當然這隻是數學方麵的知識。下麵一句話是:從新角度看經常看到的事物,會發現很大的不同。聯係我們的一日生活,當你看到孩子們在打架時,是不是先指責那個正在打的孩子;當你看到一個垃圾掉在一個孩子的旁邊是不是下意識地以為是他扔的;當你聽到一個孩子大叫時,是不是直接教訓他?換一個角度,為什麼個高的孩子要打個小的孩子?為什麼垃圾會掉在哪裏?為什麼孩子會大叫?這一切是不是就能解決了?能否讓這些孩子“沉冤得雪”了呢?

現在我帶的是小班,小班的孩子活潑可愛、天真爛漫,他們對身邊的事物充滿好奇與探究的衝動。這一天,發生了一件事情:趙張洋和卜蘇淳兩個小朋友起了爭執,為什麼呢?卜蘇淳對趙張洋說:“你沒有小雞雞的。”“我有的。”“你沒有的,隻有男孩子才會有,你是女孩子。”“誰說的,我就是有的。”後來上廁所時,他們又吵了起來。卜蘇淳說:“你看,去那邊上廁所的都是女孩子,都是沒有的。”“誰說的,我這個就是!”趙張洋拉起長羽絨服指道。這時,剛從外麵聽課趕了一天路回來的我聽見廁所裏窸窸窣窣的聲音,大聲說了一句:“誰在廁所裏說話,趕緊好了就去坐好,要上課了!”兩個小朋友灰溜溜地坐到了自己的小椅子上。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案例,也是一個存有遺憾的案例。有趣在幼兒的童言無忌,遺憾在教師的惡劣情緒。事情過後,我反思,我做得對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如果上課不讓孩子自由交流,睡覺不讓孩子自由交流,做操不讓孩子自由交流,上廁所也不讓孩子自由交流,孩子怎麼有交朋友的時間呢?那針對這些教學或生活中的小插曲,我們應該怎樣做呢?下麵,我從三個方麵進行了反思。

一、情緒控製,淡定或爆發

教育孩子是一份神聖的職業。上帝讓你做老師,就是給你最好的禮物。然而,老師也是人,老師也有七情六欲,在特別煩躁的某一天看見一個小朋友擾亂了班級原本的秩序,想來這個孩子接下來肯定會受到責備甚至懲罰。有人說:“老師是天使。”我說:“老師是天使和魔鬼的結合體。”不可否認的是不管此時老師是天使還是魔鬼,都是為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