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交流提升。“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學習,需要教師組織靈活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參與。教師可以精心安排一場辯論:用精練的語言將學生引入要探討的問題之中,持不同觀點的學生推選出代表,在闡述觀點後開始辯論。
例如《隋朝的統一》一課,持“隋朝大運河開通是好事”觀點的一些學生從意義、影響角度,提出自己的觀點。而持“隋朝大運河的修建是壞事”觀點的一些學生先後從它的開通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耗費巨額物資,加重人民的負擔,再加上隋煬帝的奢華導致了隋朝的滅亡的角度闡述。其他學生又從多方麵陳述自己的觀點。課堂氣氛熱烈,學生表現了參與的熱情、思維的敏捷、有理有據。教師從多個角度對探究過程進行總結,並就討論中出現的問題加以引導,進一步提出“隋朝大運河的修建既是好事也是壞事,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經過討論得出從長遠看是利大於弊的。因為他對南北的交通乃至現在都有重大意義。使一堂課在探究式的學習過程中度過,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於無疑處有疑,方是進矣”。不難看出,任何知識的取得,能力的培養,需要由有疑到無疑,再由無疑到有疑這樣一個循環往複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全麵把握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問題,要求題目難易適中,由易到難,由點到麵。
五、拓展延伸。現行的曆史教材概括性較強,很多東西很抽象,學生不容易理解。在教學過程中引用曆史故事可以激發學生興趣,更好地理解知識。例如《春秋戰國的紛爭》一課,讓學生搜集臥薪嚐膽、退避三舍、圍魏救趙、紙上談兵等曆史典故,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拓寬知識麵,拓展學生的視野。
六、鞏固提高。學習的目的是更好地應用。在應用的過程中指導學生總結歸納學到的知識很重要,中學曆史課內容繁多,時間跨度大,學生記憶困難,特別是記憶曆史事件涉及的時間。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對比、數字歸納等方法,鞏固所學內容,從而使學生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並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應用中不斷提高。
通過以上六大環節,在這幾個環節中學生通過討論、合作的方式,最終達到掌握知識、提高技能的目的。而教師的身份就應該是一位組織者和引導者,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奧秘、掌握規律、觸摸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