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開發就地取材、一物多用的體育功能器材
農村學校是很難使體育器材的配備達到國家教育部的器材配備要求,在大課間活動時往往會出現“僧多粥少”的現象。體育器材的多功能性(即器材的一物多用)是由器材本身的特點決定的。任何一種器材特點都有其特殊的用途,教師要針對大課間活動的要求演變器材的使用方法。
比如球:可以當做輕器械:每人一球(籃球、排球、足球、實心球都可以)做自編球操;可以當障礙物、標誌物:把球等距離放在地上可以做跨步跳、單腳跳、後蹬跑、蛇形跑和各種動作的上下肢力量的練習,以及跑的能力的練習等;可以當投擲物:通過各種不同的投擲方法,發展學生的上下肢力量及身體的協調性。做遊戲:可以把球放在地上當保齡球打;把球當做雞蛋,做母雞護蛋的遊戲;還可安排傳接球接力,胯下、頭上傳球等競賽性遊戲。
四、結語
開展大課間活動應對學校場地器材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積極發動廣大師生因地製宜、因校製宜、廢舊利用,在安全性原則上把大課間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豐富多彩,實現“把時間還給學生,把空間留給學生,把方法教給學生,把健康帶給學生,讓學生到陽光下、到操場上、到大自然中去活潑健康地成長”的構想。讓我們高喊“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口號,駕著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航船,乘風破浪,奮勇向前,駛向學生健康彼岸。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課程與教學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鍾啟泉.體育教育展望.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3]周宏達.國家教育部的器材配備目錄.國家教育部,2003.
[4]薛曉芳.體育器材與場地的開發和利用.中國體育教師網,2007.
[5]唐可.農村學校周邊體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