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活動器材資源的有效利用
體育教學與研究
作者:盛忠華
摘 要: 體育大課間活動是在課間操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活動形式,它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的活動內容。在這種活動中必須有一定的場地器材作為物質基礎才能保證活動過程的順利實施。對體育場地進行了合理布局,因地製宜地設計,同時充分發揮體育器材的作用,做到一物多用,善於應用輔助材料動手自製簡易器材變廢為寶等實施策略,有效地使農村小學體育大課間活動真正落到實處開展起來。因而,開發和利用體育器材資源是開展大課間活動的前提和首要條件,它具有積極的意義和促進作用。
關鍵詞: 大課間 農村學校 體育器材 廢物利用
從教育部關於對《中小學體育器材設施配備目錄》通知的要求看,目前完全能達到國家教育部的器材配備目錄,滿足體育教學條件的學校很少,主要由於體育器材不齊全,再加上場地有限,器材消耗也較快,而常規體育器材利用率也存有自身的局限性,使課程標準很難落實。體育大課間活動的多樣化,學生的空間、時間得不到擴展,容易使學生產生單調、枯燥、厭學的情緒。如何把開展大課間活動作為重要途徑,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時間,增強活動的趣味性,激起學生的強烈求知欲和活動欲,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全麵提高,這是對體育教師提出的一個嚴峻難題。在這種體育教學必備因素缺乏,課程標準要求的情況下,為了補充和減緩目前體育器材不足的狀況,為了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自製體育器材也是有效手段之一。
一、開發、收集生活化的體育綠色器材
體育器材是學校提高大課間活動教學質量,增進學生健康的有效的第一保證。新的課程標準強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體育原本就源於生活,生活實際是體育教學不竭的源泉,實踐表明體育器材越接近學生,越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係緊密,學生就越有興趣,就越能體現體育教學的價值。同時,體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麵是充分利用和開發課程資源,為了培養學生在大課間活動“綠色體育”的意識,作為體育教師,我們就應該挖掘生活素材,創新綠色教學內容。平時有針對性地收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廢棄物,變廢為寶既節約資源又充實活動器材。比如舊車胎:汽車的輪胎可以直接利用為體育器材,也可將輪胎刷成各種顏色,以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汽車輪胎玩法很多,可以用來鑽,也可用來滾,可以作為跳躍的障礙,高年級學生還可以將輪胎套在腰部或扛在肩上練習負重接力跑。自行車的內胎也可以利用,將自行車內胎剪成10cm左右的管狀物,然後用訂書機釘上一條彩帶作“尾巴”。學生在投擲時,會有一種五彩繽紛、輕盈飄逸的感覺,能大大激發學生參與投擲的熱情。
二、開發、發掘勞動工具的體育功用器材
體育器材最早是由勞動工具直接或間接地轉化而來的。它經曆了一個古代人類生存和生產工具的時代,近代社會的轉化與發展,現代社會中的創造和專門化的曆史進程。同時體育器材插上了科學的翅膀,使器材向著設計、色彩、功能的技術美發展。在農村學校學生家裏有很多的生產勞動工具,加以改造就可以賦予不同的利用價值。挑擔用的扁擔就有多種使用功能。功用一:掰扁擔(角腕力);功用二:打扁擔;功用三:負重搬運;功用四:各種障礙跑遊戲。此外一些勞動工具如鐵鍬、鋤頭及一些容器,經過改造都可成為體育活動器材,讓學生體驗勞動的艱辛和豐收的快樂,激發學生愛勞動愛家鄉的熱情。開發、利用鄉土資源的體育傳統器材,任何地區都有富有鄉土氣息的民間教育資源,我們對學校周邊的一些教學資源,通過實地調查、分析學生的特點,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和不同階段、不同水平學生的身心特點進行資源係統分類、分配和教材的滲透。例如:繡球:踢繡球在我國民間流傳很廣,深受人們喜愛。繡球製作簡單,攜帶方便,活動時不需要很大的場地,適合場地小、條件差的學校開展。踢繡球動作變化多,姿勢優美,運動量可大可小,連續踢可以提升耐力水平,增強腿部力量和彈跳力。練花樣可以培養身體的靈活性、協調性及準確性,並能提高關節的柔韌性和身體的平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