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淺談
數學教學與研究
作者:李晗
摘 要: 在當前的教育形勢下,如何減輕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全麵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是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數學作業的設計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使新授知識轉化為學生技能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 小學數學 作業設計 數學能力 實踐性作業 作業批改
一
自新課改以來,小學數學課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在課堂上積極探索新的教學理念,追求一種高效的教學模式,與之相對的是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方麵的不足,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麵。
體現一:教師布置作業,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為了鞏固所學知識需要的全麵性練習,老師在布置作業方麵,很少顧及學生的學習水平、智力,以及個性發展的差異,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讓學生“平等”地完成老師每天所布置的作業題。這樣,學習好的學生就會感覺重複厭煩,水平一般的學生難於提高,而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卻感覺作業難以完成。久而久之,學生對學習數學不感興趣,甚至厭煩或反感,學習成績無法提高。
體現二:教師布置的作業,忽視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教學中,教師隨處引導學生設置問題,迫使學生為尋求答案而時時處於積極思索中,這也是無形的“作業”。所有的作業都局限於書麵答題,沒有其他形式,缺少把知識轉化成能力的實踐性作業,學生往往對知識的鞏固做得熟之又熟,但這些知識隻是存留在學生的意識層麵,沒有及時內化為自身技能,沒有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體現三:教師布置的作業,缺少使學生合作探究的作業。新世紀需要創新型人才,但不僅僅是具備創新能力就可以,更需要具有合作探究精神。現階段學生的作業大都強調獨立思考,學生在做作業時大都是自己獨立完成,不需要別人合作。因此,小學生一般都具有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但是缺乏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體現四:教師布置的作業,缺乏多元化的評價。教師在對作業進行指導和評價時,往往有一個標準答案,對學生的評價都是比對這個標準答案以後做出的,非對即錯。這樣大大挫傷了學生寫作業的積極性,永遠也做不對的作業就像是一座座高山,學生缺少了探索的勇氣,隻是機械地完成任務。絕大部分數學教師用於批改的符號不外乎對的打“√”,錯的打“×”,很少有其他批改符號,批改反饋隻打個等級或分數。學生由這些符號隻知道哪道題錯了,卻不能從這些符號中了解自己到底錯在哪裏,訂正時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有時還得教師再對這些題目進行講解,作業對學生和老師來說都是一種負擔。
體現五:教師批改作業時,總是全批全改,並寫上批改的日期,這已經成為一種習慣。這樣的批改方式使學生一直處於被動地位,且這種批改方式導致的結果是學生對自己的作業質量缺乏應有的責任心及評價能力,習慣於每天忙著按時完成作業,不管對錯,主動思考、自我檢查的積極性受到壓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