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小學生符號感培養的幾點思考(2 / 2)

2.到實踐生活中體驗符號感。

理論來源於實踐,數學符號是從具體的情境中抽象出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而表示出來的。應讓學生自己到生活中去感知、去體驗,在學習過程中接觸有關的情境,從而體會符號的含義,建立一種初步的符號感。例如在學習《角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創設情境:拿出紅領巾,三角板,鍾麵,扇子等實物,讓學生觀察、接觸,再讓學生自己找出學習與生活中有角的實物,使學生初步感知,發現角的形狀:角有一尖尖的頂部,角的邊緣是直直的線,當兩條直線在頂部會合,就形成了角,所以我們就用符號“∠”表示角。

3.通過獨特的表達方式,強化學生的符號意識。

在數學表達的過程中,符號隻是一種象征,它是個人創造並習慣使用的,符號的使用更有利於人對問題的思考,使之發現規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對相同的數學內容用不同的數學符號表示,讓學生在不同的數學語言之間轉化,可以加強學生的認識和理解,加深記憶。同時,小學生運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來表示,既符合兒童喜歡新事物的特點,又有利於兒童加深對所學數學符號的理解,更有利於兒童思維能力的提高。如在學習加法交換律時,我們可以先不要將公式“a+b=b+a”揭示給學生,而是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他們可能會出現“□+○=○+□”,“☆+△=△+☆”等表示方法。這就是小學生自己的表達方式,可通過這樣的形式強化符號意識。

4.通過對數學符號的深入理解,規範數學符號的運用。

數學符號是經過數學界約定規範化的,是交流和傳播數學思想的媒介。使用統一的、大家認同的符號,更有利於思想的交流,產生智慧的火花。如在學習運用字母表示數的內容時,需要學生理解“一個字母就表示一個數或算式,但它可以表示任意的數”。又如在學習自然數時,課本上說任何自然數都可以用n來表示。有位老師在舉例時說,假如有三個連續的自然數,中間一個為n,那另兩個分別是(n-1),(n+1),其實這是不嚴謹的,因為這裏的n不能為0。老師應該不斷啟發引導學生,師生共同把條件補充完整。所以小學生數學符號感的培養,需要小學生規範地使用數學符號,對於小學生來說,規範數學符號的使用不僅是數學交流的需要,而且是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需要。

數學符號感是《數學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之一,通過對小學生符號感的培養,提高小學生的數學能力,為學生今後學習數學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努力,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