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開展多種創造性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現代教學論強調:“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多給學生一些時間,讓學生多做一些創造性的工作。還要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開動腦筋,拓寬思維,發現自己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的不足之處。
如,在講解應用題時,盡量讓學生能一題多解,從而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程度和探索新知識的興趣,這個過程不僅訓練了學生的直覺思維和簡單的邏輯思維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對事物認識的獨創性。除此之外,還應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創造能力,如,進行小製作、小發明,經常表揚學生的勞動成果。這樣,就能激發學生的創造發明欲望,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所以,為適應當前形勢的發展,走出當今教育的困境,應從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及創新能力。
四、創設質疑的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欲
創設質疑的教學情境是激發學生求知欲的前提。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積極的探究者,老師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種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學習的目的是要學生參與建立學科知識體係的過程。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主要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教師講解例題,然後讓學生練習,這種教學形式,使得學生主動參與少,被動接受多;參與意識弱,依賴心理強。從而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容易疲勞或產生厭學情緒,長期下去,其創造個性必受到扼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如果能根據教學需要巧妙地設計一些問題,積極創設質疑情境,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非常有幫助的。
總之,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疑點是深入學習的起點,有疑才有問,有問才有究,有究才能使學習深入,從而使學生養成以思為樂,變“要我思”為“我要思”的良好思維習慣。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在創新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牢固地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主體觀,以學生能力發展為重點的教育質量觀,以完善學生人格為目標的教育價值觀。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把學生看做發展中的人、可發展的人,人人都有創造的潛能。這樣,學生就能創造性地學數學,數學教學就能充滿創新活力。
參考文獻:
[1]宛蓉,陳全明.試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教師角色行為的變化.貴陽金築大學學報,2004(2).
[2]顯蓮.論新課程改革中教師角色的轉變.教育探索(哈爾濱),2004(2).
[3]李影.轉變教師角色,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
[4]夏時琨.科學編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中小學數學,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