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中職學校作文教學現狀探究
作文教學與研究
作者:張彩亞
摘 要: 農村中等職業學校作文教學存在低效甚至無效的問題,本文探討了其中原因,主要是學生基礎薄弱、教師觀念傳統和教學資源短缺等,而主因在於教師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式陳舊。當然,在探究過程中也發現有些教師正在孜孜不斷地探求改進策略,取得了一些成績。
關鍵詞: 中職 作文教學 教學現狀
語文教學主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其中寫作能力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但也是多數教師和學生比較頭疼的。尤其是農村中職學校,簡直是談作文色變,還沒開始寫,學生必定已經是叫苦聲震天,課代表就開始發愁收作文的問題,教師也已經做好了受累和與部分學生消耗戰的準備。更令人絕望的是如此痛苦的練習下來,別說學生寫作興趣的養成了,考試中學生寫的作文還是“沒法看”,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通過教學實踐反思和對師生的訪談,我發現中職作文教學存在以下幾方麵的不足。
一、學生基礎薄弱
學生基礎薄弱,體現在語音、語彙和語法三方麵。首先是語音,農村孩子尤其是較落後地區出來的農村孩子,普通話發音都不是很標準,平翹舌音不分,n、l不分,聲調不清等,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寫作,很多字都不會寫,錯別字連篇。其次是語彙,最典型的就是詞彙量不足,語言重複、囉唆,顛來倒去就幾個詞,還有些學生詞義不明確,亂套亂用,作文單薄,沒有容量。再次是語法,病句比比皆是,前後句語義不通,作文文意不能理解。這就讓學生怕寫作文,怕寫很多人就幹脆不寫,所以教師也很怕作文練習,收作文就是一場消耗戰,課後布置的作文能交30%就不錯了,還有70%得不斷催促,才能交上一半左右,每次總有幾個人在逼迫下寫上兩、三百字,交上來的作文中的問題基本都很多,評改困難,這樣布置一篇作文,前前後後耗時長久,學生寫得痛苦,教師改得辛苦。更主要的問題是,苦苦評改出來的作文,多數學生看都不看一眼,付出了辛勤勞動卻沒有收獲,學生就不想寫,教師也更怕,都是能少寫就少寫,視作文寫作為洪水猛獸。
二、教師觀念傳統
(一)應試教育模式不適應學生發展要求。其實,中職語文應試性特點並不鮮明,但是教師教學仍然沒有脫離應試教育模式,過於強調思想上的主旋律,重視寫作結構和技巧的指導,不厭其煩地將普通初高中應試教學所用的作文知識和方法硬拋給學生,讓學生生搬硬套。中職學生基本都處於叛逆期,各種媒體的介入,使得他們不再盲從於教師的教導。恰恰相反,他們在很多時候傾向於跟教師唱反調,教師對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閱讀、觀察、思維、創新等重視程度不夠,甚至對他們的個性化體驗予以漠視,使他們對社會及生活的洞察力越來越弱,最終扼殺了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學生作文中出現搬套話、說假話、湊胡話的問題,不利於學生寫真事、抒真情,學生也更加不會寫、不想寫。
(二)陳舊的作文教學方式不能調動學生積極性。一是缺乏個性,教師往往是麵向集體授課,寫前進行簡單提示,然後要求學生根據統一的題目完成作文,接著是教師批改,有的給個分數,加上簡單的評語,評語基本以套話為主,學生拿到了相互一看就覺得沒意思,教師沒水平,後麵寫作熱情更低了;負責的教師會畫出好句、好段,加上旁批,學生受到鼓勵,寫作積極性有所提升。最後就是講評作文,先總體概括此次習作中的優點和存在的問題,然後讀兩三篇範文,至於效果如何,無從得知。教學是麵向所有學生的,但是學生的水平不一、個性不同,且中職學生沒有升學壓力,學習主動性本身就欠缺,這樣的教學並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不利於學生提高作文水平。二是缺乏針對性,中職作文教學應該與普通中學的作文教學有所區別,普通中學的語文教學存在很大應試性,而中職學生的語文教學更應該是麵向生活的,學生應能夠更好地享受生活,關注生活,體會生活的點滴,這就需要提高他們的記敘能力,加強記敘文的寫作。工作中需要使用的更多的是應用文和一些說明性文字,所以這方麵也要加強練習,當然,不是說不用訓練議論文,寫好議論文能使學生的表達更加有條理、更加嚴密,但應該側重於在前三者。可如今中職的作文教學仍然以議論為主,甚至有些教師直接把中考題、高考題拿出來用,教學針對性不強。三是缺乏計劃性、係統性,學生寫作水平不高,就更要求教師有計劃地由易到難逐步進行訓練引導,但是多數教師作文教學存在隨意性,有的是單元教學結束後布置一篇,或寫人、或議論、或說明……有的是遇到重大節日布置一篇,國慶節、母親節、教師節……有的是學校布置了征文就布置一篇,學生寫作沒有梯度,沒有係統,也就很難提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