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低效現狀及其解決策略(2 / 2)

(4)合作表麵化

新課程理論強調學生學習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語文課堂上“小組交流”比比皆是。一些學生書還未讀熟,老師便讓他分析,而且一活動便是“小組交流”。從表麵上看,“討論”確實很熱鬧,很活潑,很有生機;“交流”確實體現了新課程理論“合作”的要求,但學生沒有閱讀文本的時間,很難有對文本的清晰認識;學生沒有獨立的思考時間,很難有自己的感悟、體驗。沒有真正個體感悟的交流是表麵的交流,不會有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鋒、情感的互悟,有的隻是膚淺的喧鬧。“合作”本身是需要訓練的,相信很多語文老師無暇顧及也無意鑽研,經常以“下邊我們開始小組交流”一言以蔽之。不難相信,浮華的小組交流過後會留下什麼,恐怕有價值的不多。

二、對策提出

1.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能否主動參與教學全過程,決定教學效果的好壞。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調動一切因素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課堂的主人。

2.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

鼓勵質疑,養成良好習慣。首先,要營造氛圍,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如可先做幾個性格開朗同學的思想工作,讓他們主動發言,帶動更多的人提出問題;必須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環境,使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其次,不斷訓練,養成習慣。

3.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發現問題是讓學生在深入領會文章內容的基礎上自主提出問題。當學生質疑問難提不到點子上時,教師應以鼓勵為主,消除他們的畏懼心理。如果遇到學生沒有問題或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就可以有意識地與學生互換角色,提出重點問題,同時發揮小組協作精神,讓學生自由討論,嚐試解答;也可以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使學生思維既不跑偏又體現自主性。

4.引導學生品味語言讀懂文本

文本是作家的心聲,作家的感情態度都蘊含在字裏行間。語文課堂教學其實是學生與文本、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不斷對話、碰撞的過程,其中最重要的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教師不能架空分析,不能把“答案”硬塞給學生,應該引導學生挖掘文本中的語言因素,讓學生通過品味語言,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作家的感情和態度,從而讀懂文本,提高語文素養。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探索和研究將是一個長期的、充滿困惑和不斷充實提高的過程,隻有不斷進行教法和學法的創新,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才能改變現有的課堂教學中低效的現象,才能使課堂教學煥發新的生機,真正實現“把學生推向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著.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

[2]朱光潛.談文學[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3]江明.問題與對策——也談中國語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4]鍾啟泉,倪文錦,歐陽汝穎.語文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5]吳格明.邏輯思維與語文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