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品味誦讀,帶動學生關注“客家文化”。在平時教學中,重視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積累,重視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獨立思考和感悟,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在閱讀教學中,組織學生搜集客家學藝術作品,見縫插針,有機拓展,進行審美閱讀,感知、賞析、評論。教學柳永、李清照的婉約派的宋詞後,引導學生讀當時閩西籍的詞人鄭文寶的詩詞(其詩詞與史學在當時都有巨大反響)。感悟其輕盈柔軟的格調,小巧玲瓏、清新酣暢的詞風。還可以加上毛澤東在閩西留下的詩詞、紅土地文叢作品、閩西籍當代知名作家作品。
4.拓展溯源,加深學生對客家文化的了解。搜集傳說典故:冠豸山石門湖景點傳說:神鞭峙奇石、猴猻撞鍾、彌勒伴觀音、大象戲水、三姐妹照鏡及竹安寨、旗石寨傳說,梅花山的韓信點兵、金線吊葫蘆等;名人逸事有“江左風流”與林則徐、“邱氏書院”、“追步東山”紀曉嵐、黃公甫書刻“冠豸”、林赤章馭鬼記等。詼諧有趣,諷寓含義深刻,說出客家人教人學好向上、扶正祛邪的秉性。
題匾楹聯鑒賞:從書院、亭閣、寺廟、祠宇中收集、整理楹聯。讓學生懂得對聯是曆代人們利用漢語的特殊性造句、修辭,以及精練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的一種文學形式。它意深含蓄,有詩境的韻味,對仗工整,平仄交替,朗朗上口,具有獨特的民族色彩和文化內涵,還幫助學生了解連城曆史延續的軌跡。
摩崖石刻鑒賞:自宋紹興初年理學家羅從彥的“壁立千仞”至清代翰林朱陽“上遊第一觀”到當代羅丹、趙樸初等人的題詞,薈萃了我國書法藝術的各種風格和流派,是研究書法藝術的寶貴資料,也為強化學生的書寫提供了感性基礎;內容豐富,情真意切,給學生增添了豐富的曆史、文學知識和藝術美的享受。
這些開放式教學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學生興趣濃厚,積極參與,一方麵拓寬了視野、豐富了人文知識,另一方麵鍛煉了創新思維和情感體驗,達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達到了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目的。
5.傳承、弘揚客家文化精神,激發寫作情感。“美好的童真永遠保持下來”,在變異中獲得再生,這就是批判地繼承。傳統美德的生命延續下去,在時代精神中充分體現,它屬於一種傳統的再生,也就是新的時代精神對於一個意蘊豐富的客家文化進行新的取舍和強調。我們強調“文以載道”,通過作文認識生活,真實反映生活,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既要做生活的觀察者,更要做生活的感受者”。隻有抒寫真實獨特的感受,挖掘生活的文化底蘊,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作文。在客家文化的氛圍中,學生不但要學會用自己的眼睛發現生活的美,更重要的是能從內心深入觸摸到這縷“鄉情”,學會說真話,實事求是,散發原生態的美,展示客家文化的活力,在寫景記事中感受生活,關注客家文化,觸發寫作靈感。
觀看連城姑田的“天下第一龍”,體味客家人對龍的頂禮膜拜,深覺客家人那不屈的靈魂,聽到那渴望圖騰的呐喊,觸動抒發情感的願望,借“大龍”讚美先民遷徙移居閩西麵對這種恐怖而陌生的環境時卻頑強不屈,用生命的信念建設自己家園的精神。看羅坊的走古事,不由想起傣族的潑水節,想到外國的狂歡節,這山區的狂歡節由此引發學生對客家文化的思考,噴湧而出,如“文化的差異及價值取向”“山區的狂歡,過自己的節日”“你狂嗎”等。
客家美食享譽世界。連城美食講究就地取材,展現我國農耕時代的文明。就120多種美食菜肴中,漾豆腐、涮九品、白鶩鴨藥膳、溪魚燜豆腐等特色菜,芋子餃、珍珠丸、捆粄、麻旦等小吃,都體現了古樸簡單的文化傳統,讓你品味到了原汁原味的醇香濃厚。“閩西八大幹”展現了客家美食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文化傳統。以“吃”為話題寫一篇文章,有助於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飲食文化的豐富多彩。我們要關注客家的飲食文化,引發中西飲食文化的比較,寫出諸如“吃的文化用語”“吃在連城”“傳統在我身邊輕輕走過”“樂香基的哀歎”(“樂香基”為當地的一家西餐廳)等充滿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的文章,懂得理性看待當今“洋化”“時尚”,為保護傳統的民俗文化盡力。
另外,也可巧設創作情境,自覺進入寫作狀態,引導學生在各類節目活動中充當小導遊、小記者等角色,積累豐富的生活素材,碰撞出創作火花。如開主題辯論會,發動學生參與“讓客家神山冠豸走向世界”熱點話題大討論。搜集資料,調查訪問,討論分析。此外,還可以組織學生看電視、電影,進圖書館、語文閱覽室、電子閱覽室等,用小論文、圖表、圖畫、照片等展示學習成果,當小導遊向外賓介紹冠豸人文景觀。在日常生活狀態下,俯拾客家精髓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