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客家文化走進語文課堂
語文教學與研究
作者:謝小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地區都蘊含自然、社會、人文等各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努力開發積極利用。”開發本地課程資源,更能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的外延,有機培養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
客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我們並不是專題研究客家文化,而是透過紛繁複雜的各種文化現象,洞察負載它的客家民係的社會,讓學生加深對民族曆史文化發展的層次性和曆史縱深感的認識。連城蘊含豐富的客家文化,它以悠久的曆史吸引眾多學者的研究觀光,以古樸淳厚的中原遺風蔚然於世,以濃鬱的書院文化滋養傲然風骨。作為生於斯、長於斯的語文教師有何理由不挖掘文化底蘊,傳承文化,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呢?語文學科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陣地,我結合實際,談談有機融合滲透客家文化,增強教學實效性的做法。
一、尋訪客家文化蹤跡,豐富語文教學內涵
挖掘客家文化資源,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學生不僅要親近感受自然風光與秀美,更要用心親近、解讀家鄉的人文精神的美。
帶領學生踏入鍾靈毓秀的冠豸山,遊覽“樵唱山房”、“東山草堂”等書院,品悟客家先人是如何胸懷天下,學習知識,改造自然,忠心報國,孝以持家、儉以耕讀,傳承中原遺風,創造美好生活的。欣賞題匾楹聯,可看到作者利用漢語特殊性,以精練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思維感情,意蘊含蓄。觀摩摩崖石刻,既為學生的書寫提供了感性基礎和藝術美的享受,又給學生增添了豐富的曆史文學知識。
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的客家文化的專題討論研究。比如通過觀看連城的一些古宗祠照片、遊覽古家祠遺址、向當地民眾了解這些古宗祠的曾經、發揮的曆史作用,學生不難發現這些建築本身是一本值得精讀細研的客家建築文化的教科書,是儒家思想文化諸多內容的表現,蘊涵豐富的文化精華,在提倡以法治國、以德治國相結合的今天,仍有借鑒意義。研究連城四堡的雕版印刷、門窗器具的雕刻及現在風靡中國的根雕藝術,我們可感受連城的刀筆文化,感受三個不同的時代,感受客家人如何把握時代脈搏,引領時代潮流的創新意識。還可開辦如“客家方言例析”“客家詩詞鑒賞”“山歌對唱”等講座,深入了解客家民俗風情,拓寬視野,體驗連城客家人對文化傳統的固守與承襲,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這樣,學生的活動領域延伸到自然、社會的廣闊空間,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得到改進,回歸生活世界,尋找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源頭活水。
二、利用客家文化,活躍語文課堂
客家文化是生動的、感性的、具體的,無時無刻不在生活中凸顯。要使學生意識到語文就在身邊,就要將原來枯燥的語言現象、曆史地理知識、語體知識等在生活中重現,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這才是大語文觀的體現,也是開放式語文教學的重要途徑。
1.走進生活,點燃關注客家文化的熱情。“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新穎恰當、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導入能激發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教學《端午的鴨蛋》安排在端午前夕。導入時,介紹連城各個鄉鎮過端午的習俗:門口要插上艾葉、菖蒲,取“艾葉如旗,重招百福,菖蒲似劍斬千邪”之意;喝雄黃酒,祛除身上百毒百邪,同《白蛇傳》故事有關;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賽龍舟更是閩西汀江兩岸人民的精神體現。教學《吆喝》一課時,引導學生搜集商販叫賣的各種吆喝聲,錄起來,課上播放,品味江南山區細膩卻不失溫情的叫賣韻味。江浙濃濃氤氳的《春酒》不再是琦君的專利,因為熱情好客的客家米酒裏裝載著連城多少淳樸與厚重。介紹釀酒過程,深切感受中原遺風。這樣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拉近了學生與生活的距離。
2.綜合實踐,激發學生關注客家文化的興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一座當地建築、一首民間歌謠、一些民間故事、一句民諺俗語、一個地方戲片斷、一篇當地名人寫的作品引導學生討論。中學語文課本介紹古代宮廷建築的代表“故宮博物院”體現了中華民族深沉博大,寬闊而又樸實、莊重的品格,反映了古代中國人特有的審美追求;連城的“培田古民居”被譽為“民間故宮”,是客家先祖客旅生活的精神家園。將“九井十八廳”和土樓、故宮進行比較,討論其異同點,感受儒家思想在客家文化的傳承,產生牢固的自我認同感和尋根意識。講《中國石拱橋》時,可引導討論如臥龍蟄伏的“雲龍橋”,討論蘊含客家文化的橋梁特點和發展曆史。綜合實踐活動《到民間采風去》就是借“采風”機會進行鄉土發現,從信仰禁忌、婚嫁壽筵、特產風味等方麵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賞生活、熱愛生活。如土特產、地方小吃、美食,如新泉捆粄、芋子餃,就是在秉承中原飲食傳統的同時,又有閩西地方特點。不同時令的農事節日所舉行的各類慶祝活動,遊大粽、燒炮、犁春牛,都帶著深深的農耕社會的烙印。走古事、遊大龍、元宵花燈等更具有特色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