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三國演義》曹操形象的複雜性
文學語言學研究
作者:李梅村
摘 要: 古往今來,眾人對曹操的評價存在很大差異。究其緣由,作者認為這是由曹操性格的複雜性和多重性決定的。
關鍵詞: 《三國演義》 曹操形象 複雜性
一、權詐與機謀並存的曹操形象
小說中的很多地方都能體現出曹操狡詐的特點。比如:在官渡之戰中袁紹的謀士許攸半夜來投靠他的這一情節上,曹操那時正缺糧而無計可施,十分苦悶,聽說許攸前來投靠,大喜若狂,“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遙見許攸,撫掌歡笑”,“攜手共入,操先拜於地”。這一係列行為,無非是想從許攸那裏獲得解除乏糧之計而已,並乘便從許攸的口中套出袁紹的秘密。可是等到兩人真正計劃如何攻破袁平的時候,許攸問曹操的軍糧還有多少時,曹操卻顯得十分狡猾。作者通過一係列詳細的對話與動作,將其刻畫得活靈活現。
小說中還有多處反映曹操狡詐的情節。曹操攻入宛城,見張濟妻美,不惜用甜言蜜語打動她,並許諾還都後將其扶為正室,每日與之取樂,樂而忘歸。其實張繡之降在此之前已經確定,全與張濟妻無涉;曹操對張濟妻本以“妓女”視之,豈有扶為正室之理?對一個弱女子,為貪戀美色尚且如此,其欺詐就是根深蒂固的本質。還有借許楮之刀殺掉沒有尊卑的許攸,借劉表之手除掉罵得他狗血噴頭的禰衡,到了暮年,為身後做準備的時候,要設立七十二疑等情節,都顯示出他狡詐的本質。
但曹操在給我們呈現狡詐的同時,其機智、勇敢、聰慧的一麵也同樣讓人印象深刻。
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和丁原商量謀殺董卓,曹操拿七星寶刀來到董卓家,見呂布在旁,不敢行事。等呂布走後,董卓又睡覺了,曹操覺得時機已經來了,舉刀行刺,不料被董卓從鏡子裏發現,說“你幹什麼”,曹操趕緊下跪說“獻刀”,董卓很高興,將寶馬賜給曹操,曹操借試馬逃之夭夭。這些都體現了曹操隨機應變,機智,聰明。
二、不義與仗義同在的曹操形象
“寧可錯殺,不願放過。”是曹操為人的準則之一。有一次他戰敗逃難,呂伯奢對他熱情款待,可是他此刻卻如同驚弓之鳥,疑神疑鬼,當他聽到窗外磨刀的聲音後,認為呂伯奢的家人準備謀殺他,欲取其首級,於是先下手為強,將呂伯奢的家人盡行殺戮。當他知道錯殺無辜後,不但不知悔改,反而將去買酒回來的呂伯奢也一並殺掉。因為他覺得既然錯殺了,倒不如來個徹底的殺人滅口。
曹操的不仗義之處並不少見,我們再看看他攻打呂布時,這時正值濟郡麥熟,他即令軍割麥為食,讓擄來的男女在寨中呐喊叫戰。在與呂布的對峙中,將普通老百姓當做戰爭中的棋子,也許有人認為這樣的情況在亂世中,不可避免。我們再看看他在知道其父被張闓殺了以後,攻打陶謙時的情況又是如何?“操令但得城池,將城中百姓盡行屠戮;操大軍所到之處殺戮人民發掘墳墓”。上麵所提到他屠戮的對象,大都是無辜的。那些曾經和他一起征戰沙場,替他賣命的部下,一旦影響到他的利益,他又是如何對待他們的呢?曹操在建安二十三年,許都耿紀等主持的反操政治暴動被平息後,操想將其餘黨一網打盡,於是他“於教場,立紅旗於右,白旗於左,下令曰:‘耿紀、韋晃等造反,放火焚許都,汝等亦有出救火者,亦有閉門不出者,如曾救火者,可立於紅旗之下;如不曾救火者可立於白旗之下’。”這些話讓人聽了都不知道其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三分之二的人往紅旗邊站,就在這時奇禍出現了:“操教孥立於紅旗下者,眾官各言無罪,操曰:‘汝當時之心,非救火實欲助賊耳。’盡命牽出漳河邊斬之,死者三百餘官員,其立於白旗下者,盡皆賞賜,仍令還許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