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第一(1 / 2)

一個穩固的權力,必須有秩序和規章。努爾哈赤注重這兩點,所以認真抓好、努力施行。

努爾哈赤在統一建州,征服扈倫三部的同時,在與烏拉布占泰的爭奪中,於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正月,收服了安楚拉庫、內河二路。第二年正月,東海窩集部的虎爾哈路長王格、張格前來朝貢。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在遷移東海瓦爾喀部斐優城五百戶到建州本部後,同年五月,努爾哈赤派幼弟巴雅喇,大將額亦都,費英東、扈爾漢等統兵一千,收服赫席赫(今吉林省敦化縣境)、佛納赫(今吉林城西南五十裏之地)、鄂謨和蘇魯(今吉林省敦化縣黑石屯),將其居民全部遷入建州。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二月,朝鮮王國送還瓦爾喀人一千多戶。同年十二月,努爾哈赤命令扈爾漢侍衛大臣領兵一千,征服東海窩集部所屬的瑚葉路。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十一月,努爾哈赤命大將額亦都統兵千員,征窩集部內那木都魯、綏芬、寧古塔、尼馬察四路(皆在綏芬河上遊,蘇聯境內烏蘇裏斯克城一帶),回軍時橫掃雅蘭路(今蘇聯濱海邊區塔烏河流域)。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七月,努爾哈赤命七子阿巴泰,大將費英東等率兵一千員,征討窩集部內烏爾古宸(今蘇聯境內比金河一帶)、木倫(今穆棱河)二路。同年十一月,努爾哈赤派遣額駙何和理,額亦都、達爾漢三位大臣,統兵二千,破虎爾哈路的紮庫塔城(今琿春城西一百二十裏之地)。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十一月,進軍雅蘭、西林(皆在今蘇聯東海濱省境內)。第二年,向額赫庫倫(今蘇聯納赫塔赫河一帶)進發,收服了各個村寨。

從萬曆二十六年至四十三年的十八年中,努爾哈赤從東海瓦爾喀部、窩集部、虎爾哈部,向建州本部遷移戶口約五萬多人,地域擴大到圖們江、烏蘇裏江以及迤東沿海的廣大地區。這是後金國建立前夕,努爾哈赤為統一祖國東海邊區作出的不朽功績。

隨著努爾哈赤對女真各部統一事業的發展,人口的集中,滿族民族共同體逐漸形成,特別是萬曆十五年,宣布定國政以後,建州奴隸主政權對內不斷地發布政令,對外交往、書信往來更加頻繁。作為民族的語言、文字已經成為曆史的和現實的需要了。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努爾哈赤鑒於本部移文往來,全部書寫蒙古文,再譯成蒙古語,十分不便。設想能以蒙古字編成滿字,書寫滿文。於是,努爾哈赤責令巴克什(即學者、讀書人之意)額爾德尼、噶蓋去完成。倆人最初感到很困難,向努爾哈赤申述說,我們學習過蒙古字,熟知蒙古語,若是以本國語言編創、譯書,實在無能為力。努爾哈赤指出:漢人念漢字,學與不學一讀都知道是什麼意思。蒙古人念蒙古字,學與不學,一讀也都知道是什麼意思。我國的語言,寫成蒙古字,則不熟悉蒙古語的女真人,怎麼讀都一無所知。你們以本國語言編字感到畏難,學他國語就容易嗎?兩位大臣說:當然,以我國語編製成字最好,但翻譯成句很難做到。努爾哈赤舉例說,你們看,寫一個“啊”(即a)字,下合一個“瑪”(即ma)字,不是“阿瑪”(即ama,父之意)嗎?寫一個“額”(即e)字,下合一個“默”(即me)字,不是“額默”(即eme,母之意)嗎?你們兩個試著寫。就這樣,仿蒙古字書寫,以女真語音讀,創製了滿族文字,頒行國中。這就是後人所看到的老滿文。

滿文的創製,對於滿族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曆史意義。它是又一部分女真人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誌,也是滿族民族文化發展的裏程碑。當女真社會進入十六世紀末年至十七世紀初的時候,奴隸主作為一個階級登上曆史舞台,國家機器的各種職能相繼完善,統兵、治民、聯係各部,再用原始的傳箭、傳貂皮相約的辦法,已經不適合客觀發展的需要,不能滿足奴隸製國家繁雜的政務所需要,尤其是在對外交往中使用統治民族自己的文字,已經是現實迫切的需要了。

滿文的創製是繼金代天輔三年(公元1119年)“頒女真字”以來,女真人發明的第二種文字,它具體地說明,滿族及其先人是一個善於學習,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很有作為的民族。

努爾哈赤自癸巳戰爭以後,征服哈達部、輝發部、烏拉部,又先後向東海各部用兵,兵源大為擴大,各部人員雲集建州。因此,在他的麵前提出了如何組織國家的問題。最初凡是歸附的各部人員,努爾哈赤都命令由各部首領統率,編為牛錄。索爾果所部五百戶,編組五個牛錄。雅爾古所部編組三個牛錄,加上零星歸來的人員日益增多。上自貝勒有民五千戶,下至十六大臣有“人丁千戶”,牛錄額真管三百戶,並有大批被役使的阿哈。同時,牛錄數目激增。以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為例,努爾哈赤麾下有兵一萬多人,以一牛錄三百人計算,至少有三十三個牛錄。舒爾哈齊麾下有五千多人,至少有十六個牛錄,總計牛錄數目已經達到五十左右。從歸附的首領數目來看,努爾哈赤與舒爾哈齊手下共管轄一百九十多人,官高的為大臣,多數為牛錄額真。牛錄數目增多,努爾哈赤等再無法直接管額,於是牛錄製度作為一種社會製度,便向八旗製度演變。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努爾哈赤編牛錄為四固山(即旗),設黃、白、紅、藍四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