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機會一旦錯過,就無法再擁有,這都是曆史血的教訓。陳友諒雖然兵強馬壯,由於沒有協調好內部矛盾,喪失了軍心,民心,現在他已隻是一種回光返照的掙紮。
戰鬥才進行了三日,朱元璋揮師發動猛打強攻。陳友諒實施了巨艦連鎖布陣,朱元璋的船小,沒法進攻,傷亡慘重。朱元璋一時也沒辦法,情急之下,部將郭興提議用火攻,又一場猶如火燒赤壁的戰爭開始了。天也助人,陳友諒的許多船隻被點燃了,火借風勢,風勢助火,一下子火焰衝天,湖水盡赤,士兵死者大半,就連陳友諒的兩個弟弟也被燒死。接下來的兩日,又進行了多次激戰,雙方互有勝負,但陳友諒方麵損失較大。陳友諒見勢不妙,便想退守鞋山(今大孤山),但朱元璋早已派人封鎖了出口,陳友諒衝不出去,隻得斂舟固守。由於當地水淺,不利戰鬥,朱元璋接受部將意見,將舟師移到左蠡(今江西都昌西北),以控扼江水上遊,陳友諒也移師渚磯(今江西星子南)。由於接連失利,激化了內部矛盾,陳友諒部將多有率部投降者。朱元璋還致信陳友諒,大肆諷刺挖苦,想激他出來決戰。陳友諒怒不可遏,下令將俘虜全部殺掉。朱元璋聞訊,則下令將俘虜全部釋放,傷者給藥物治療,並下令今後所獲俘虜一律不殺。此舉大得人心。
自古及今,每次發動戰爭是否獲勝都在於為將帥者會不會用部下的計謀,做到同仇敵愾,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又知己知彼。隻有這樣才能戰無不勝,甚至不戰就能屈人之兵。當時,陳友諒被困在鄱陽湖,進退兩難,他已糧草快盡,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朱元璋也是“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但陳友諒躲在鄱陽湖裏始終不敢出來,朱元璋派兵把住水口,在長江兩岸樹立木柵,嚴陣以待。陳友諒的糧食漸漸告匱,派船出外搶糧,卻哪裏衝得出去,連船都被燒毀了。陳友諒無計可施,不甘在湖中餓死,於八月二十六日冒死突圍。行至湖口,朱元璋下令用火筏猛攻,陳友諒急忙率兵奔逃,到達涇江口時,又遭朱元璋伏兵襲擊。朱元璋不顧危險,親自在前線指揮戰鬥,鼓舞士氣。陳友諒從船窗中向外張望,被郭英發現,一箭射個正著。一代梟雄,就這樣喪命。陳友諒一死,將士們哪裏還有心思戰鬥。
陳友諒的死,標誌著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中贏得決定性勝利。此時漢軍大亂,紛紛解甲投降。張定邊等用小船載著陳友諒的屍首和兒子陳理,連夜逃回武昌,不久立陳理為帝。鄱陽湖之戰後,朱元璋回到應天,諸將在總結戰勝陳友諒的原因時請教朱元璋,朱元璋回答說:“你們沒有聽說過古人所講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嗎?陳友諒雖然兵多勢強,但人心各一,上下猜忌,內部不團結,加上連年用兵,又總打敗仗,不能積蓄力量,又抓不住戰機,一會兒打東,一會兒打西,勞而無功,軍心渙散。要明白,用兵要得時,得時則威,威則勝。我軍得時,將士一心,以一當百,如鷙鳥搏擊,巢卵全覆,得了人和,所以我能取勝。”朱元璋總結出的獲勝的原因有兩條:一是上下團結一心,即人和;二是能抓住戰機,即兵貴神速。以黑見長的曹操一生中都沒有稱帝,這對朱元璋也很有影響。以他現在的實力,稱帝是沒有問題的,但作為一名有戰略遠見的人來說,他知道自己隻是萬裏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推翻元朝的統治,還需要長期艱苦的努力,稱帝還過早。但現在所控地區比過去擴大了幾倍,吳國公的稱號與當前的政治局麵不相適應,於是改稱吳王。
此時朱元璋擁兵數十萬,已成為江南地方實力最強盛的集團;當時張士誠,已稱吳王,史稱他為東吳,朱元璋為西吳。
從朱元璋鏟除陳友諒的這件事,完全可以看出,一名政治家的修養是極其重要的。朱元璋比較寬容,善於聽取手下人的意見,而陳友諒卻恰恰相反。陳的失敗,是專斷獨裁害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寬容別人會展示你為人的博大胸懷和行事的恢宏氣度。
再出色的人都會有出錯的時候,容忍別人的錯誤,海闊天空,別有洞天;人才必有其特長,容忍他的短處,發揮他的優勢,你會得到他的真誠與信任;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容忍別人的缺點,你會得到他的感激與報答;容忍敵方的人才,誠心待他,你會贏得尊敬和人心。
當然,容忍也是有限度的,容忍不等於縱容,無原則的寬容隻會導致鄙夷和失敗。
朱元璋就是這樣容才,部下才會敢於獻計出謀。他就是有這樣的韜略。因為愛才,所以會容才,最終能用好才。人才的最大價值就在於其被用的過程中,因此用才是否得當就成為事業成敗的關鍵。朱元璋之所以取勝就在於他的寬容大度。天下最為超群的謀算術十二努爾哈赤:剛猛在手,籌劃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