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一片葉子(3 / 3)

用人之道,唯才是舉

人們常說一個成功的領導能夠“知人善任。”在用人時,發揮他的特長,避免他的短處,做到人盡其才。如果一個人因為有缺點而不任用,那麼,不僅這是自己的損失,有時還會帶來威脅。用人,是為了用他來發揮特長,而不是為了發揮其缺點,那麼缺點並不影響其長處的發揮,何必盯著他的短處連長處也不要了呢。尤其在人才競爭的時代,放走了一個英才,就等於為對手增加了一份力量。

柳宗元說過:“大玉上的瑕點,怎麼可能損害它的光澤呢?”

伍子胥對陳惠公說:“用他的長處,避開他的短處,那麼天下的人沒有不能用的。”

子順對魏王說:“英明的君王對待臣子,主要看道德如何,不因為他身上的小毛病而妨礙他的整個人格。”

《列子·楊朱篇》也寫道:“要辦大事的人,不計較小事;成就大功的人,不考慮瑣碎。”

看來祖先對用人之道已有了相當深刻的見解,這些見解無不體現了不要求全責備的主張。

子思住在衛國時,向衛君推薦苟奕說:“他的才能可以帶五百輛戰車打仗,可任為軍隊的統帥,如果得到這個人就會無敵於天下。”衛君說:“我知道他的才幹可以勝任大將,但他在當小官的時候,去老百姓家裏收租,吃過人家兩個雞蛋,所以不能用他。”子思說:“英明的人選用人才,就好比高明的木匠選用木材。用它可用的部分,拋開它不可用的部分,所以杞樹、梓樹有一圍之大,但有幾尺腐爛了,好的木匠不放棄它,為什麼呢?知道它沒有用的部分是非常少的,而大部分可以利用,最後用來做成非常珍貴的器具。現在您處在各國紛爭的時代,需要選擇很多有用的人才,而因為兩個雞蛋這種小事就不用棟梁之材,這種事千萬不要讓鄰國知道了!”衛君覺得子思的話不錯,反複向子思道謝,並說:“我一定接受你的教導。”

漢代政治家賈誼說:“大人物都不拘泥細節,從而才能成就大的事業。”正因為如此,怎麼能以小過小失來評價一個棟梁之才呢?

北宋中期,朝廷舉兵攻打西夏,有姓張和姓李的兩位書生,想要獻策給韓琦、範仲淹,卻羞於自薦。韓、範懷疑其中有詐而未敢啟用。過了一段時間,二人就逃到西夏,假名張元、李昊到處題詩。西夏君主元昊聞知覺得很奇怪,把二人請來一談,十分高興,立即奉為謀主,給宋朝邊疆造成很大禍患。所謂末流小人卻有上上智慧。

有一個人假冒魏公韓琦的書信,去謁見蔡君謨。蔡君謨雖然對此事持懷疑態度,但見這個人言談舉止頗為豪壯,就給了三千兩銀子,寫了封回信,派四名兵丁護送,並給魏公帶了些果品。這人到了京城,麵見魏公韓琦謝罪。韓琦說:“君謨出手小氣,恐怕不能滿足先生的願望。夏太尉現在長安,你可以去拜見他。”即刻發了一封書信。韓琦的子弟覺得能夠寬容此人就很夠意思了,書信就不必發了。韓琦說:“此人能假造我的書信,又能夠打動蔡君謨,他的才器可謂不凡了。”那人到了關中,夏太尉果然給他官做。

宋元佑年間,蘇東坡出任錢塘太守,剛剛到任,都商稅務官就押到一名偷稅人。這人是南劍州推薦到朝廷應考的鄉貢士吳味道。他的二大卷行李用蘇東坡的、名義緘封,發到京城蘇東坡弟弟蘇轍的住宅。蘇東坡訊問行李中裝著什麼東西,吳味道驚慌地說:“我在今年秋季承蒙鄉薦,鄉人集資給我赴省試做盤纏,就用一百貫錢置買二百匹建陽紗。我尋思一路所經過的地方到處抽稅,那麼到了京城連一半都剩不下。小人私下以為,當今天下負有大名而又愛獎讀書人的,唯有您和您的弟弟了,小人的事即使有所敗露,也必定能得到寬容,於是便假借先生的名銜緘封起來。不料先生已來鎮守此地,我罪責難逃了。”蘇東坡看了他很久,笑著叫掌文書官吏把舊封去掉,換題新的官銜,發至東京竹竿胡同,並親筆給弟弟寫了一封信,交給吳味道說:“您這回拿到天上去也無妨了。”第二年吳味道中了進士,就來錢塘道謝。以上兩件事可以看出超人的智慧和雅量。

西漢人陳平,家裏很窮,但他從小就喜歡讀書。村裏舉行社典,陳平幫助屠戶分肉,分得很公平。鄉親們說:“不錯,姓陳的小子當屠戶。”陳平說:“唉,要讓我宰割天下,天下也會像這肉一樣處理得很好。”

陳平起初為魏王做事,因為有錯而不受重用,離開後又為項羽所用,結果犯了罪,跑掉了,通過魏無知介紹見到漢王劉邦。漢王任他為都尉參乘典護軍。周勃對漢王說:“我聽說陳平在家時曾經與嫂子有不正當關係,跑到魏,魏不容他;跑到楚,楚又不容他。又跑到漢來。現在您任他作典護軍,還請您仔細考慮一下。”漢王因而批評魏無知。魏無知說:“我說他行是指他的才能,您要了解的是他的品行。現在如果有像尾生那樣講信義,像孝已那樣有德行的人,但對您的事業沒有什麼幫助,您怎麼去用他們呢?”漢王點頭稱是,又任陳平為護軍中尉,各路將領都受他監護,將領們不敢再說什麼了。陳平後來獻出六條妙計:拿金子反間楚國;換飯招待楚國使者;請求假裝遊雲夢;拿美女獻給單於,解了平城之圍;轉手輕腳在耳邊說話,晚上放出美女二千,讓楚國兵去圍攻,使劉邦跑到了西邊。這些計謀都不是君子仁人能想出來的,從道德標準來評價也是很卑劣的,但雙方交戰,本來已不是什麼道德之舉,是不能用道德來評價的,所要的隻是結果。況且劉邦也是個缺點遍身的無賴,自然這些計謀正合了他的口味。結果這些計謀無不成功,幫助劉邦打下了天下,平定了內亂,立下汗馬功勞,後被任為右丞相。

西漢丙吉,字少卿,魯國人。漢宣帝時封為博陽侯,後來當上丞相,性情寬厚。有一個駕車馬夫,喜歡喝酒,曾經隨同丙吉一起出去,酒醉以後,吐在丞相的車子裏。西曹主吏告訴丙吉要斥責車夫。丙吉說:“就因為酒醉了趕走他,別人怎麼幹下去呢?他隻不過弄髒了丞相的車馬罷了。”西曹也就忍住了。這個車夫是邊境人,所以熟悉邊境郡縣的情況。丙吉有一次出門,剛好看到一位驛使持著紅白相間的袋子跑來。車夫就將邊境少數民族的情況告訴丙吉。不久,漢帝召見大臣,問邊境少數民族的情況。丙吉一一道來,其餘的大臣都一問三不知,受到皇帝的責罵。而丙吉關於邊疆的憂慮及一些想法,都是依靠車夫得來的,所以丙吉感歎道:“人沒有不可以收下的,各人有各人的長處,如果聽不到車夫的那些話,怎麼能受到皇帝的嘉獎呢?”

中國曆來有“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之說。“養士”之風盛行,正是因為統治者蓄積人才以達明哲保身,借以實現其政治野心。曆史上有名的平原君和信陵君,所謄養的賓客中哪一個是沒有缺點的人呢?孟嚐君的門客中也盡是些“雞鳴狗盜”之徒。然而那些流氓無賴都有一技之長,大可運籌帷幄,小可危難救人。而一些真正的君子,充其量隻是一種榜樣和號召,實際辦事能力往往比較差。

劉備三顧茅廬,找到並重用了諸葛亮。如果沒有諸葛亮,劉關張三結義能成什麼大業?而諸葛亮不僅深諳用兵治國道,更懂用人之道。實際上,他的用兵治國之道在很大程度上是與用人之道聯係在一起的。而他用人時並不求全責備,用其可用,防其野心。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對魏延的重用與防範。

說起魏延,也算是個英雄。身經百戰。屢建功勳,雖心裏多少有些不滿,但該得到的也得到了。但諸葛亮早認定他日後肯定會謀反,所以一邊重用他,一邊防範著他。諸葛亮深知他常懷不平之意,因憐其勇而用之,這是怕魏延為敵手所用。後來,魏延不聽諸葛亮命令,擅自行事。結果吃了敗仗,諸葛亮仍不殺他,想留著他日後用。諸葛亮在出兵病危之際,密令魏延斷後。但魏延當夜夢見頭上忽生二角,便問一個深明《易》理的人是什麼緣故。那人說這是大吉之兆。麒麟頭上有角,蒼龍頭上有角,是變化升騰之象。魏延大喜而去。解夢的當即告訴尚書費偉,說:“此本非吉兆,但恐怕直言見怪,就用麒麟蒼龍為他解夢。實際上,角的形狀,乃是刀下用,今頭上用刀,是個大凶兆啊”!幾人一合計,便不讓魏延斷後。果然魏延回去的路上便舉兵反叛,還是諸葛亮生前留下錦囊妙計,才有馬岱後來砍下魏延首級之舉。

知道魏延以後必定謀反,而在謀反前還要用他,這真是走鋼絲。但諸葛亮成竹在胸,他知道自己在世,魏延有懼怕之心,不會謀反。而他死後,留下了清除魏延的妙計。這真是不求全責備的典範了。如果認定魏延日後必定謀反,就不用他,不僅是個損失,也可能逼得魏延投靠別人。或者在他沒有謀反就殺了他,豈不讓人寒心,於後不良。

世上沒有完美的人。如果領導隻盯著下屬的缺點,不去重用有缺點的人,那麼就隻好無人可用了。缺點和長處往往是共生的,在此方麵有優點,在別的方麵就可能就為缺點。過分果斷就可能是剛愎自用,過分謹慎而行可能就是優柔寡斷。

知人善任作為一種領導藝術,就要本著“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的原則,不因為一個人有缺點和過失而使人才失之交臂,不要讓人覺得懷才不遇。古人知道用人不求其備,論大功不計小過的道理。劉邦本人是個無賴,他所用的人大都是負有惡名,但都有一技之長,合起來就是一個整體,無往而不勝。劉邦用人隻求獨當一麵而不要求文武齊備,這就是劉邦能得天下的原因吧。

《呻吟語》上說:“世上的人喜歡說世上沒有好人,這話很輕率。現在暫且不用挑選好人,隻在人群密集的市場聚攏一百人而備取所長,每個人都會有一些優點,集中百人的優點就可以成為賢人了;每個人都有一些見識,集中百人的見識可以決策大計。我在這百人中間恐怕未必比每個都高明,怎麼可以看不起平民百姓呢?”

劉秀既往不咎定人心

東漢光武帝劉秀在河北與自立為帝的三郎展開大戰、三郎節節敗退,逃入邯鄲城裏。經過二十多天的圍攻,劉秀大軍攻破邯鄲,殺死王郎、取得勝利。

在清點繳獲來的書信文件時,官員們發現了一大堆私通王郎的信件。這些信件有好幾十封,內容大都是吹捧三郎,攻擊劉秀的,寫信者都是劉秀一方的人,有官吏,有平民。

有人很氣憤,說這些人吃裏爬外,應該抓起來統統處死。

曾經給王郎寫過信的人,則提心吊膽,心裏十分害怕。

劉秀知道這件事後,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又叫人把那些信件取過來,連看也不看,就叫人當眾把他們扔到火盆中燒掉了。

劉秀對大家說:“有人過去寫信私通王郎,做了錯事。但事情已遠,可以既往不咎。希望那些過去做錯事的人從此安下心來,努力供職。”

劉秀的這種處理方法,使那些曾經私通王郎的人鬆了一口氣。他們都從心眼裏感激劉秀,甘願為他效勞。

劉秀的做法很值得現在領導者借鑒。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抓住別人曾經犯過的錯誤不放,三五天一提,怎能使人安心工作呢?看來做領導還應學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