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曰:“方今正有英雄時,不可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此郭奉孝與吾有同見也。”遂不聽昱言,以兵三千,糧萬斛送與玄德,使往豫州到任。後來,劉備以圖擴大勢力範圍。進兵屯小沛,招集原散之兵。攻呂布。
當劉備再次為呂布所敗,沒有辦法時,又投到曹操帳下,曹操仍然以禮相待,平定呂布之後,曹操又引劉備覲見漢獻帝,拜左將軍,封宜城亭侯。
當謀士們再次要求殺掉劉備時,曹操堅決拒絕,後來,劉備叛離曹操,部下要追擊,曹操卻淡淡一笑說:“彼既去矣,若再追,恐成怒矣。”
陳琳是一個很有文才的人,他為袁紹謀士時,起草過討伐曹操的檄文。
檄文傳至許都,時曹操方患頭風,臥病在床,左右將此檄文傳進。操見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覺頭風頓愈,後來袁紹兵敗,陳琳被俘,曹操問陳琳:“汝前為本初作檄,但罪狀孤,可也,仍乃辱及祖、父耶?”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耳。”操之左右要殺陳琳,曹操卻愛其才,不僅不殺,還任命他為從事。
曹操大破呂布後,俘虜了猛將張遼,張遼怒罵曹操,曹操大怒,欲殺張遼,劉備、關羽為之求情。
曹操擲劍大笑曰:“我亦知文遠忠義,故相戲耳。”就親自解開繩子,自與衣穿,說“縱使殺我妻子,亦不記仇。”遂拜張遼為中郎將,賜封關內侯。
張遼是一勇將,自此歸順曹操,為曹操成就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曹操是一個很講信用的人,他與關羽的友誼留下千古佳話。
關羽是迫不得已投降曹操的,曹操愛關羽驍勇。為了籠絡關羽,曹操拜關羽為偏將軍,表奏為漢壽亭侯。同時,還把關羽視為貴賓,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贈駿馬美女,上馬金,下馬銀的熱情款待。但是,當關羽得知劉備的消息後,掛印封金,去找劉備。對關羽離去,曹操部下多憤憤不平,有的主張追而殺之,曹操力排眾議,不僅不殺關羽,還親自為關羽送行。
曹操十分敬佩關羽的“義”,他認為:“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義士。”“來去明白,乃天下之丈夫。”並教育部屬“汝等皆可效之”。
曹操還對部下說:“吾昔日許之,今日故舍之。若追而殺之,天下人皆言我失信也!”
曹操以寬廣的胸懷,接納天下賢士,於是帳下人才濟濟。
曹操的謀士們,為曹操出了很多計謀,這些謀略為曹操一統大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魏文侯不拘一格用吳起
吳起是衛國人,家中富有萬金,但不是貴族,在社會上沒有地位。他有為國盡力的抱負,卻無從施展,還常常遭到人們的白眼。吳起為此很不平,也很不服氣。他說:“我就不信,不是貴族就不能為國效力!將相是有根,還是有種?”為了在政治上有所進取,他把累萬家產都作了活動經費。折騰了好長時間,家產花完了,也沒弄到一官半職。他窮了,人們更嘲笑他,欺負他。吳起氣憤極了,殺了欺負他的人,逃到外地。臨走的時候還對母親發誓說:“您老好好保重,不孝兒走了。兒這一去,不當卿相,再不會來見您老人家!”
吳起到了魯國,拜孔子的學生曾參為老師,學習儒術。不久母親去世了。按照儒家的規矩,父母喪要回家守孝三年,這三年什麼事情也不能幹。吳起沒有守儒門的規矩,被曾參開除了。後來吳起棄儒學兵,學成後在魯國幹事。
公元前410年(周威烈王十六年)齊魯交戰,魯君想任用吳起為大將,但聽說他娶了齊國的女子為妻,對他不放心,不肯用他。後來聽說吳起的妻子死了,這才拜他為大將。吳起率領魯軍一舉打敗了齊軍。人們都說,吳起為了當將軍,取得魯君的信任,競把自己的妻子殺了。
吳起率領兵少將弱的魯軍打敗了強大的齊軍,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但魯君軟弱無能,無大誌,又聽了小人的讒言,不肯重用吳起。吳起知道在魯國難於施展自己的抱負,就想離開魯國。他聽說魏文侯求賢若渴,就來到魏國。
翟璜知道吳起是個有才能的人,聽說他來到魏國,就把他迎到府中,讓他先在自己家裏住著,等有時機把他推薦給朝廷。
正巧魏文侯物色大將去守西河,他覺得吳起能擔此重任,就向魏文侯推薦。
魏文侯聽了翟璜的推薦,思考了半天,說道:“吳起這人,人家說他品德不怎麼樣。他母親死了,他不回去守孝;他為了當大將把妻子殺了。”翟璜說:“主公要成霸之業,必得有真才實學的人輔佐才行。因此在選拔人才時,不能求全責備。完人難求,不應因為有些小毛病,就舍棄了大才。再說,我們也不應墨守儒家的古禮。吳起殺妻求將,也隻是傳聞。就算真有其事,也說明他建功立業心切,主公倒正該利用他的這種進取心,讓他幫助我們治理魏國。這事還請主公全麵考慮。”
魏文侯說:“那您就請他進來,見見麵再說。”
吳起穿了一身書生衣服來見魏文侯。魏文侯見吳起這身穿戴,就沒產生什麼好印象。問道:“先生是學文的,還是習武的?”吳起一聽文侯的語氣,就知道對自己瞧不起。他心想,聽說魏文侯求賢若渴,看他這態度,不似人們說的那樣。就順口答道:“我跟孔子的門侍學過文,後來又跟孫武的門人習過武,研究過孫子的兵法,布過陣,打過仗……”
還沒等吳起說完,魏文侯就不願再聽了。於是口不應心地說:“我從來就不喜歡談打仗的事。”
吳起笑了笑,說:“喜歡談什麼,各人誌趣不同,不必勉強。不過,這恐怕不見得是大王您心裏的話。”
魏文侯有點驚訝,心想,我心裏的話,沒說出口,你如何能知道?你也不過是蒙著說罷了。就順口說:“怎見得我說的不是心裏話?”
吳起不忙著回答文侯提出的問題,反問道:“您一年四季不停地派人捕捉野獸,剝了那麼多獸皮,製了那麼多銷甲和皮甲,不知您是要幹什麼用?您的兵器作坊裏,整天不停地在打製槍刀劍戟,打造了那麼多武器,該不會是因為閑著沒事可幹,才以此來消磨時光吧?還有,您製造了那麼多戰車,隻是打獵也用不了那麼多吧?”魏文侯心服了。
魏文侯了解到吳起是一員能文能武的大將,又有遠大的眼光,不是那種誇誇其談的人,就改變了態度,恭恭敬敬地向吳起請教:“我是一心想富國強兵,真心向您求教,您看到我有什麼做得不對的,請您直說,不要客氣。”
吳起見魏文侯態度誠懇,也就直率地說:“您已做了許多打仗的準備工作,很有成就。但您最大的毛病還是不注意去訪求善於指揮打仗的人。請恕我直說,照您原來的想法,驅兵去作戰,就好比讓老母去鬥山中狼,讓吃奶的小狗去博凶猛的虎,雖然心中老想著取勝,可實際上非吃大虧不可。”
魏文侯覺得吳起的言辭是激烈些,但看得出,他確實是很有見解,就鼓勵他繼續說下去。吳起見文侯胸懷寬廣,是個有作為的君主,就進一步建議說:“事情很明白,我們總不能看著敵人向我們進攻而不抵抗,也不能等著老百姓被敵人殺死再悲傷。一個國家要想不受到列強的欺負,就得自強。自強之道,最主要的是訪求有才能的人來幫您一起治好國家,練好軍隊,帶好兵,打好仗。”
魏文侯聽了吳起的一番話,情不自禁地站起來說:“您就是我要訪求的人啊!”立即拜吳起為大將。請他到西河去做了西河守。
吳起來到西河,邊治兵,邊理民。他帶領士兵加固了城牆,挖深了河池,把西河建設得固若金湯。他又常到民間扶貧寒,問孤寡,深得百姓愛戴。他在興修水利,建築城防時,能做到不違農時,讓百姓適時播種,適時收割。還想法改良土壤,充分發揮土地的作用。就這樣,幾年的時間,把西河治理成府庫充實,甲兵完備,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鐵打山河。
公元前409年(周列王十七年)吳起率兵渡黃河,攻克了秦國臨晉(在今陝西澄城南)、洛陽(在今陝西大荔西南)、邰陽(在今陝西合陽東南)等重要城鎮。最後一仗把秦軍打得慘敗,秦軍逃跑,吳起率領軍隊一直追過渭水,打到鄭地。就這樣,吳起把秦軍西河一帶要塞,全部奪了過來。
從此,魏國成了當時最強盛的國家。魏國在各國間的聲望更高了。
身為領導者,如何用人,用什麼樣的人,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對那些想成就一番事業的領導來說。從上麵的事例可以看出,如果魏文侯聽信傳聞,認為吳起品德不夠完美就棄之不用,恐怕就很難有後來的成就了。人無完人,身為領導者應該懂得這個道理。對於部下的缺點,如果無礙大局,應該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要吹毛求疵。對部下的長處,要大膽使用,對部下的短處,應該裝裝糊塗。這樣才能充分調動下屬的積極性,使他們不至因為一些小事而抑製聰明才智的發揮。
孫權獨用呂蒙
呂蒙是東吳的大將,其時把守陸口。陸口隔江與荊州相望。關公在劉備、孔明入州後,獨當一麵,把守荊州一隅,後來他主動出擊,把曹軍占領的襄陽也打下了,水淹七軍,擒獲了曹操的勇將於禁、龐德,一時聲價震天。關公戰線過長,心有隱憂。陸口守將是名將呂蒙,他不敢讓投降荊州的兵去援打樊城。
魏、蜀、吳其時在這幾個城池展開了混戰:關公乘機襲擊曹營,可東吳對他虎視眈眈,關公的襲擊驚動了許都,曹軍為此把關公恨死了,暫時又與東吳聯手,協助東吳兵進攻關公。孫權在此情勢下決心進攻荊州。他叫自家堂弟孫皎與呂蒙共作領軍之將,呂蒙說了番話:“主公若以蒙可以則獨用蒙;若以叔明可用則獨用叔明。”
孫權聽了呂蒙的意見,恍然大悟,便拜呂蒙為大都督,總製江東諸路軍馬;孫皎在後方接應糧草,與指揮權毫不搭界。
獨用呂蒙,東吳兵偷襲了荊州;失去了荊州,關公軍心渙散,給養斷絕,終至麥城敗績,英雄授首!
呂蒙取得的勝利,與孫權的信任密不可分。領導者應引為借鑒。
現在我們有些部門違反了用人之道。一個單位裏,明明配一個或兩個領導就可以了,卻配了幾個甚至十幾個副職。有些單位,隻四五個編製,正、副職配了三四個,一般幹部才隻一名。
不知這種單位裏,是四個人領導一個呢,或是一個兵做工讓四個官來“檢查”?這種做法實在不可取。
一般人都有自尊心和榮譽感。當人的自尊心受到社會和人們的尊重時,就會產生一種向心力、合作感,就會與社會的人們保持和諧一致的行動;但當人的自尊心受到社會人們的侵犯時就會本能地產生一種離心力和強烈的情緒衝動;過度的刺激和過度的情緒作用,都會對社會和個人產生極為不良的後果。
因此,隻有尊重別人的人格、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才能團結別人,並受到別人的尊重。領導者要帶頭尊重人,使組織內部人人感受到別人對自己的尊重,從而和睦友好相處,齊心協力完成組織的共同任務。
一般人都有自信心,都有成就感,都抱有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做好某項事情的心情和願望,領導者在量才授職之後,應該信任他們,放手讓他們大膽地開展工作。用人不疑,給以信任,信任他們,放手讓他們大膽地開展工作。用人不疑,給以信任,可以給人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和無形的力量。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把信任作為一個管理教育原則,並完滿地取得了實驗研究的成果。他曾把一張金額很大的支票交給一個正在改造的青年去直接領取,由於他信任這個青年,從而獲得了這個青年的信任,終於完成了領款的任務。當然,這種信任不是盲目的、無根據的,而是經過仔細的觀察和審慎的選擇。由此可見,信任別人的人,一般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那些在用人上嘀嘀咕咕、將信將疑、顧慮重重的人,是不符合用人原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