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隻會讓他更加討厭你(3 / 3)

作為一個人,尤其是作為一個有才華的人,要做到不露鋒芒,既有效地保護自我,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不但要說服、戰勝盲目驕傲自大的病態心理,凡事不要太張狂太咄咄逼人,更要養成謙虛讓人的美德。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凡是鮮花盛開嬌豔的時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敗的開始。人生也是這樣。當你誌得意滿時,且不可趾高氣揚,目空一切,不可一世,這樣你不遭別人當靶子打才怪呢!所以,無論你有怎樣出眾的才智,但一定要謹記: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國濟民的聖人君子似的,還是收斂起你的鋒芒,夾起你的尾巴(千萬可不要翹起來啊!),掩飾起你的才華吧。有道是急流勇退,適可而止,隻有能夠好好地把握自我的人,才會有更成功,幸福的人生啊!

“伏藏”的人生策略

《陰符經》上說:“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它告訴我們,善於伏藏是事業成功和克敵製勝的關鍵。一個不懂得伏藏的人,即使能力再強,智商再高,也難以戰勝敵人。這便是藏巧於拙,糊塗做人的重要性。

伏藏的智謀有幾種:委婉和順但不因循,稱作委蛇;隱藏起來不顯露,稱作謬數;欺騙敵人,使自己不受損失,稱作權奇。若不婉順,那麼事情就受阻;若不隱藏,就有危險出現;若不欺騙,就可能被敵人消滅。

過分善良的人往往不懂得這一點,以為天下人都同自己一樣善良,結果,以善良待人,反被邪惡傷害,成了邪惡的犧牲品。即使不以打擊對方為目的,為了不遭對方打擊,也不應天真善良地將自己暴露無遺,毫無還手餘地。

善良誠可貴,善於在險惡世道中保存這份善良,則更為可貴。

伏藏的內容又可分為兩層:一是藏拙。這是一般意義上的伏藏,也是最常用的。藏住自己的弱點,不給對方乘虛而入的機會,露出自己的長處,給對方以有力的威懾。而另一種,也是更為高明的,即“藏巧”。一個人過於顯露出自己高於一般人的才智,往往會使自己不利,甚至招來外力的攻擊。曆史上這樣的例子不少。因為這樣可能會使對手容易摸清你的虛實,提前準備好防範措施和對策,或者激起某些人的妒忌等不便說明的心理。

明朝的嚴嵩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但放下其曆史功過不說,就其個人發跡過程而言,卻不能不讓人佩服其伏藏的功夫。

嘉靖中期,夏言為朝廷的重臣,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深為皇帝所器重。

當時嚴嵩在翰林院任低級職務,與當時擔任北部尚書的夏言是江西同鄉。嚴嵩打聽到夏言是江西同鄉,就想利用這層關係設法去接近夏言,但幾次前往夏府求見都被轟了出來。

嚴嵩不死心,準備了酒宴,親自到夏言府上去邀請夏言。夏言根本沒有把這個同鄉放在眼裏,隨便找了個借口不見他。嚴嵩就在堂前鋪上墊子,跪下來一遍一遍地高聲朗讀自己帶來的請柬。

夏言在屋裏終於被感動了,以為嚴嵩真是對自己恭敬到這種境地,開門將嚴嵩扶起,慨然赴宴。宴席上,嚴嵩特別珍惜這次來之不易的機會,使出渾身解數取悅夏言,給夏言留下了極好的印象。

從此夏言很器重嚴嵩,一再提拔他,使他官至禮部左侍郎,獲得了可以直接為皇帝辦事的機會。幾年後,已任內閣首輔的夏言又推薦嚴嵩接任了禮部尚書,位達六卿之列。夏言甚至還向皇帝推薦他接替自己的首輔位置。

嚴嵩是極有心計的人,不露一點鋒芒,耐心地等待時機,對夏言仍是俯首帖耳,隻是暗中在尋找、製造機會,以便將夏言一下子打倒。

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有一次他下令製作了五頂香葉冠,分賜幾位寵臣。夏言一向反對嘉靖帝的迷信活動,不肯接受。而嚴嵩卻趁皇帝召見時把香葉冠戴上,外邊還鄭重地罩上輕紗。皇帝對嚴嵩的忠心大加讚賞,對夏言則很不滿。而且夏言撰寫的青詞也讓皇帝不滿意,而嚴嵩卻恰恰寫得一手好青詞。嚴嵩也利用這個機會,在寫青詞方麵大加研究,同時還迎合皇上的心意,給他引薦了好幾個得道的“高人”。皇帝越來越滿意嚴嵩而疏遠夏言。

又有一次,夏言隨皇帝出巡,沒有按時值班,惹得皇帝大怒。皇帝曾命令到西苑值班的大臣都必須乘馬車,而夏言卻乘坐小車。

幾件事情都引得皇帝不高興,因此,皇帝對夏言越來越不滿。嚴嵩眼看時機已到,馬上一改他往日的謙卑,勾結皇帝所寵幸的道士陶仲文,一起在皇帝麵前添油加醋地說了夏言許多壞話。

一天,當嚴嵩單獨去見世宗時,世宗與他談及夏言,並對他們之間的不和略有詢問。世宗的話,似乎勾起了嚴嵩的什麼難言之隱,隻見嚴嵩全身顫抖,匍匐在地,痛哭不已。

世宗見一個六十多歲的老頭子竟然哭得如此傷心,猜想他一定是受了很大的冤屈,憐念之情驟生,連連催問。看見世宗憐憫,嚴嵩反而變得號啕痛哭起來了。

世宗在一邊既動情又義憤地安慰他:“你不要有什麼顧慮,有朕為你做主,有話盡管說,不要害怕。”這下嚴嵩才裝出深受鼓勵後已無顧慮一般,將平時所搜集到的所謂夏言的種種罪狀添枝加葉、無中生有地一一哭訴出來。世宗聞聽,便對夏言由不滿變得惱怒起來,馬上下令罷免了其一切官職,令嚴嵩取而代之。

嚴嵩的伏藏雖是反例,卻足可以警示後人伏藏的重要性。我們伏藏的目的不是為了害人,卻可以自保。如果建功立業的時機不夠成熟,裝糊塗、藏機鋒可謂是上上之策。

一鳴驚人齊威王

齊威王在位時,愛和人打啞謎。他喜歡玩樂,毫無節製,喝起酒來通宵達旦,好像泡在酒裏,國家大事全然不管,聽憑卿大夫們去處理。上行下效,文武百官都不正常,內政外交一塌糊塗。各國諸侯,乘機紛紛進行侵略。

形式非常危急,亡國之日似乎已到。麵對如此昏庸的君王,忠臣良將急在心裏卻不敢勸說。

鑒於目前形勢迫切,大臣淳於髡投其所好,給齊威王出了一個謎語:“國內有一隻大鳥,停歇在大王的宮殿裏,這鳥不飛又不叫,大王知道它是要幹什麼嗎?”

齊威王答道:“這隻鳥呀,不飛便罷了,一飛衝上天;不叫罷了,一叫驚煞人。”

說罷,就遠酒離色,坐朝問事,召見了七十二名縣令獎賞了一名好的,處死了一名壞的;整理軍隊,嚴明法紀增強了戰鬥力,於是帶兵去和各國作戰,各國都被打敗。各國迫於齊國的威力,把原來侵占齊國的土地,一並退還給了齊國。

這裏齊威王先前的作為看起來是糊塗之極。而這又正是他的高明之處,他即位時,王威還沒有得到確立,也不熟悉各位臣子的忠奸,更不知諸侯們的能力。他自甘裝作一個昏庸的君主,讓國內群臣放鬆警惕,露出本心,以利辨別,同時也蒙蔽了各國諸侯,爭相向其顯示實力,從而使齊威王觀察分析透了各國的情況。這樣為以後施政治國,大振國威作好了心理和策略上的準備。如果齊威王初繼承王位,在不熟悉內政外交的情況下來治理國家,無異於瞎子摸象,不得要領。隻有采用明知故昧的策略,等待時機,才能有的放矢,一舉振興國家。

鋒芒不露真能人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鋒芒不露才是真能人。

蘇軾主張“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就是說本來有大勇,卻裝出怯懦的樣子,本來很聰明,硬裝作很愚拙的樣子,如此可以保全自己的人格,同時也可以做到不隨波逐流。大肆張揚的人,徒有其表,往往缺乏實力。

大文豪蕭伯納從小就很聰明,且言語幽默,但是年輕時的他特別喜歡嶄露鋒芒,說話也尖酸刻薄,誰要是被他評價一句話,便會有體無完膚之感。後來,一位老朋友私下對他說:“你現在常常出語幽默,非常風趣可喜,但是大家都覺得,如果你不在場,他們會更快樂,因為他們比不上你,有你在,大家便不敢開口了。你的才幹確實比他們略勝一籌,但這麼一來,朋友將逐漸離開你,這對你又有什麼益處呢?”老朋友的這番話使蕭伯納如夢初醒,他感到如果不收斂鋒芒,徹底改過,社會將不再接納他,又何止是失去朋友呢?所以他暗下決心,從此以後,再也不講尖酸的話了,要把天才發揮在文學上,這一轉變造就了他後來在文壇上的地位。

平時鋒芒畢露會使我們眾叛親離,走進死胡同,而適當地收斂鋒芒,將才華用在有用的大事上,積蓄力量,必然能有光輝的前途。

曹爽、司馬懿曾經共同輔佐魏帝曹芳。曹爽要大權獨攬,排擠司馬懿,司馬懿表麵回避,暗中卻為奪權做準備。正始九年(248年)冬天,曹爽的黨羽李勝出任荊州刺史,曹爽令他以向司馬懿辭行為名,察看他的動靜。司馬懿早就看出李勝的來意,便裝起病來。見李勝時,他讓兩個婢女扶著,手中的衣服不斷落在地上。他又用手指指嘴,意思是說我渴了,婢女端來一碗粥喂他,司馬懿一邊喝,粥卻一邊從他的嘴角流出,流滿了前胸。

李勝見到這種情況,不禁生出憐憫之心,說:“聽說您舊風疾複發,沒想到病成這個樣子!”司馬懿聽李勝如此說,越發顯示出自己的氣弱,他說話非常緩慢,才能接得上氣,他說:“聽說你要到並州為官,那裏接近胡人,你要好自為之。”李勝說:“我不是要去並州,而是去荊州。”司馬懿又裝作沒聽清,胡亂打岔,李勝一再大聲解釋,司馬懿才聽明白。他說:“你要到荊州做刺史,我料想快不行了,這可能是與你的最後一麵,我們今天是生死之別,我要讓我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與你結為朋友,你不要拋棄他們。”說完這話便流淚哽咽,樣子十分淒慘。李勝回去後,向曹爽彙報了司馬懿的樣子,曹爽便放鬆了對司馬懿的警惕。後來司馬懿乘曹爽不備,發動政變,奪得大權。

司馬懿是能夠忍耐之人,在局勢對自己不利的情況下,他極力壓抑自己的鋒芒,甚至不惜做出臨終死別的樣子,迷惑了氣勢逼人、鋒芒畢露的曹爽,一忍,一不忍,截然不同的處事方法導致的結果也涇渭分明。

在這個世界上,無論你怎樣標榜自己,充其量都是個普通人,今天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因為自己過去的奮鬥,這裏麵有著別人的不少心血。因此,名人和變通人的差距不在於他是一個名人,而在於他知道人這一輩子都不容易,得活自己的,更要尊重別人的。正如《菜根譚》所說:“冷眼觀人,冷耳聽語,冷情當感,冷心思理。”因為:“性躁心粗者一事無成,心平氣和者百福自集。”

但是依然有一些人因為自己暫時處於風頭,或者是知道了別人都不曉得的事,就會產生一種優越感,忍不住四處炫耀,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很多人成名之後曇花一現也跟不能忍受這種優越感有關。

《易經》上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無此器最難,有此器不患於此時。英國十九世紀政治家查士德斐爾爵士曾對他的兒子做過這樣的教導:“要比別人聰明,但不要告訴人家你比他更聰明,”

掩飾鋒芒是一種道德選擇,因為這不僅代表著你的清醒,還代表著你對以往朋友幫助的感謝。如果你是一個忘恩負義的人,必然把尾巴翹得高高的。抑製不良的欲望,就要保持一顆平常之心,趕走狂妄的情緒。趾高氣揚的人要獲得人生的增長點,就應該向一切尊重人類生命的道德力量鞠躬,不要擔心自己表現出愚蠢的樣子,人應該全麵地發展,就得質樸謹慎求實。有一點需要特別指出:尾巴絕不是旗幟。

我們衡量一個人有多麼成功,從來不看它的尾巴翹得有多麼高,要看的是他腳踏實地的能量。而且,以另一個角度考慮,他隻要投入,就很難有翹尾巴的時間,翹尾巴是閑人的專利,因為他們“無事”,所以總想表露自我,從而生出些“非”來。聰明的人會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問題,他們考慮的是如何更上一層樓。因此,他們選擇忍耐,坐在冷板凳上,冷靜地麵對自己的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