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上崗製度和末位淘汰製度要算得上是全體員工身後的一條“溝”了。對於每年的一次考評,管理層員工如果不稱職或連續兩年基本稱職則會被淘汰;對素質跟不上但暫不淘汰的員工實行下崗;這也就真正地實現了“幹部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工資能升能降,機構能設能撤”的動態模式。
也正是因為這樣,一家看似不大的國內航空公司,讓人不可想象的卻擁有全國民航1/50的飛機,取得了民航市場1/5的利潤,這也讓同行和專家們羨慕不已。
這就是作為一種企業文化在主動地培養員工的危機意識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它讓員工明白昨天的輝煌不是今天的輝煌,更不是明天的輝煌。
總之,有了危機並不可怕,但沒有了危機才是可怕的,而沒有了危機意識才是更可怕的。危機是我們獲得快速發展的源源不盡的動力。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說明了這個道理。發揮內心的危機意識,提高自己的緊迫感,對於企業的發展、個人的前途都有重要的作用。
用心靈去挑戰,攀岩到自己新的高峰第十章用心靈去挑戰,攀岩到自己新的高峰當我們年輕時,很少有空閑回頭審視曾經的自己,咀嚼過往的經曆;而當我們逐漸走向成熟淡定,又疏於將心情敲成文字,或留下隻言片語。人們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按照自己的意誌去生活,但是偶爾的小插曲也許就此改變了人們的人生軌跡。
我們總是在說起理想、願望和追求時侃侃而談,卻在付諸行動時卻顯得有些不著邊際。或許小小的困難就挫敗了我們信心,重拾信心時,時間已在歲月的荏苒中將黃又綠。然而,無論我們正值青春年少、身強力壯或是垂垂老矣,無論身在何處隻要保有一顆迎難而上、勇於挑戰的心,在不斷拚搏中成長,在自我挑戰中讓自由飛翔的空間延伸,就總會有機會漸入佳境。這讓我想起涓涓溪流,憑借日夜不停的步伐和迎難而上的決心,成就了“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的壯舉。死水,永遠是停滯不前的葬身地!上帝對待每個人都是公平的,看不開、想不通、放不下的隻是你的情緒!那麼,為什麼還在瞻前顧後,縮頭畏尾,用心靈去挑戰,是你給自己的一次機會,讓自己向另一個高峰攀岩。事業不僅需要激情和潛質,更需要不斷挖掘潛力用心去迎接挑戰,這樣才能更加成功。隻有否定自己,才能超越自己拿破侖說過:“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句話被許多胸懷大誌的人用來自勉。但通往塔尖的天梯太狹窄,並不是每一個胸有點墨的人都能順利到達。學會適時低頭,懂得及時規避,蓄勢待發,使自己保持最佳的工作狀態,從而運用耐心和智慧成為最後的贏家。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人問蘇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學問的人,那麼你說天與地之間的高度是多少?”蘇格拉底毫不遲疑地說:“三尺!”那人不以為然:“我們每個人都五尺高,天與地之間隻有三尺,那不是戳破蒼穹?”蘇格拉底笑著說:“所以,凡是高度超過三尺的人,要長立於天地之間,就要懂得低頭。”
沒錯,這個道理對普通員工適用,對管理者來說同樣適用。作為管理者來說,由於自己的職業地位相較於普通員工來說,已經算是有所成就的了,而正是這一點讓他們更容易迷失自己。所以,管理者必須時刻有低頭的心理準備,簡單地說,就是在工作中要不斷地否定自己才能更進一步。
不斷否定自己其實是對自己的一種心理認可和自信,也是一個不斷認識自己的心理過程。一個人隻有對自己形成正確的認識,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能夠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他才能做自己的主人,獨立地做出判斷和從事行動。他才能夠不怕否定、批評和指責,有自己內在的標準。他才能夠不尋求讚許,不為了得到讚許而喪失自我。他才能夠不停留在現在的安全感裏,敢於展現勇氣去追求自我實現。
這種不斷否定自己展現出來的自信並不是某種固定的外在形式,而是一種內在的質量。隻有那些懼怕失敗與否定、沒有自己的人生優勢的人,才會是真正的自卑,才是對自己心理能力的一種徹底否定。如果你不否定自己,不否定自己的所謂內向,接納自己,提高自己不怕失敗、不怕否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漸漸的你就會真正自信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