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並非總是對的(1 / 3)

成功是需要一定經驗的,因為有了一定的經驗就可以少走彎路,就可以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辦事。

宋朝的時候,一位叫陳谘堯的人擅長射箭,他認為當今世上像他這麼高水平的,找不到第二個人。因此他很驕傲。

有一天,他在自家的園子裏射箭,有個賣油的老翁放下肩上的擔子,站在旁邊,歪著頭,很有興趣地觀看他射箭。陳谘堯射出的箭,十枝中有八九枝射中了靶子,老翁看了便微微點頭。陳谘堯問他:“你也懂得射箭嗎?我的箭術是不是很高明啊?”賣油翁卻說:“也沒什麼別的技術,隻不過是手熟罷了!”陳谘堯一聽很生氣地說:“你怎麼敢貶低我的本領!”賣油翁微微一笑,說:“我是從倒油的經驗悟出這個道理的。”接著,賣油翁把一個油葫蘆放在地上,葫蘆口上不放漏鬥,卻放了一枚銅錢,剛好把葫蘆口蓋住,隻留出銅錢中間那個小孔。然後,賣油翁慢慢地用勺子舀出油來往葫蘆裏倒,隻見油像一條細線一樣從錢孔中流入葫蘆,一勺油倒完了,那枚銅錢卻沒有沾上一點油痕。倒完,賣油翁直起身子,笑了笑說:“我這點技術,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不過就是長期積累的經驗罷了。”

我們常說“老馬識途”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豐富的經驗的確可以讓人在工作和生活中,處理事情變得遊刃有餘、得心應手。但是經驗並不能完全作為一個人被人認同或是提升的條件,甚至有的時候還會成為這個人的負擔。

曾經有一個士兵向拿破侖抱怨:“我經常看到你把一些才跟了你三五年的人提拔升職,可是我跟了你十年,你為什麼不給我升職呢?”

拿破侖笑著指了指旁邊幾米遠的一頭驢說:“它跟了我15年,可是到今天,它仍然還是頭驢。”雖然這是個諷刺性的笑話,但是卻真實反映了——有的時候經驗並不是完全的好處,甚至是把“雙刃劍”。

在今天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各種經濟主體日漸視效益為生命的今天,精於算計的老板,開始將人員的流動作為了降低工資成本,提高企業效益,增強企業活力的手段之一。在一些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企業老板一般與員工簽訂的勞動用工合同期限為4—5年。這其中的奧妙何在?

那就是一個人長期生活在同一個工作環境,他對事業的激情將呈遞減狀態,容易“油條”。同時,他對上司指令的服從度和忠誠度,也容易因偷懶的天性而動搖起來。更為傷腦筋的是,安全的工作環境,通常會使人的思維僵化起來,禁錮起來,生鏽起來,以致使生動的、鮮活的創造性思維凝固起來。也就是說,那些自認為有經驗的老員工總是覺得自己的經驗豐富,企業必須要對自己更好才願意為企業賣力的服務。

經驗有的時候未必都是對的,因為我們工作和生活的環境在不斷變化,經驗也需要不斷地變化。人們往往太相信與自己的經驗和直覺,以為自己的經驗非常正確,不會出現偏差。正是這樣一成不變的思維,才使得人們有時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

有一則寓言說的就是這個方麵:一頭驢子馱著一包鹽渡河時,在河邊滑了一跤,跌進水裏,鹽溶化了。驢子站起來後,頓時感到輕鬆了許多,驢子非常高興,認為自己獲得了“經驗”。後來有一次它背了棉花過河,便故意滑了一跤跌進河裏,可是棉花卻吸收了很多河水,驢子不但站不起來,而且一直向下沉,直到淹死。

從上麵的故事看,驢子為什麼會被淹死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驢子機械地套用了過去的“經驗”,沒有對“經驗”進行改造和創新。成功的經驗雖然值得我們去積累和借鑒,但是我們不能生搬硬套,或是受經驗所累,把前人的成功經驗當成自己取得成功的模式。否則,我們就逃不脫失敗的下場。

不少人在長期的工作和實踐中積累了許多豐富的經驗,這無疑是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但是我們必須懂得經驗猶如一把“雙刃劍”,它可以使我們更加便捷地獲得成功,也可以使我們因此而故步自封缺乏創新。我們為了實現目標需要經驗,但是對待經驗隻能借鑒不能完全照搬,否則經驗將成為成功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