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理解對記憶的輔助作用(2 / 2)

家長常常考孩子背誦,這大家小時候也都遇到過。其實,作為學習基礎的應當是理解而不是記憶,理解可以大大地提高記憶力,對記憶起到輔助和促進的作用。隻有理解的東西才能更深刻的記住。

有一次,列寧去一個遠離莫斯科的城市視察工作。在火車上,列寧帶了好幾本厚厚的書,並專心致誌地看著。這時,坐在列寧對麵的一位同誌問道:

“這麼多書,您看完之後記得住嗎?”

列寧說:“當然可以記住,不相信您可以提問。”

列寧把書遞給了對麵的同誌。那人真的拿起書來向列寧提問。結果,列寧居然全部答對了。

“簡直是超人的記憶力啊!”那位同誌敬佩地誇獎起來。

沒想到列寧笑嗬嗬地說:“也沒什麼。這種閱讀已經習慣了,學習總要抽空才行的嘛。要想記住,首先要理解,理解的東西,才能記住,記住才能會用啊。”

曾經有兩位哲學講師做過這樣的比較,他們背誦了席勒的詩和洛克的哲學論文,結果對於抽象的哲學論文的記憶效果反而比詩歌的記憶效果要好得多。原因就是他們是哲學講師,對洛克的哲學論文有較好的理解。

理解記憶法就是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積極思考,根據知識之間的內在的聯係進行的記憶,達到深刻理解記憶材料的一種方法。在學習中,大多數材料都含有一定的意義,如科學概念、定理、定律等都需要運用已有的知識去進行理解,才能記住。理解記憶的效果遠遠高於機械記憶。

理解記憶的前提是要理解材料的內容,弄懂內容之間的邏輯關係以及與以前學過知識之間的關係。

例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歌如果你不理解它的含義,恐怕很難記憶,但是,由於你知道它的意思,加上詩歌有韻律,朗朗上口,所以記憶得快、記憶得牢。那麼我們該如何培養自己的理解記憶能力呢?

首先,要看內容是否有意義,如果是有意義的就要堅持“先理解、後記憶”的方法,而不要逐字逐句進行記憶。例如背古文是許多人非常頭痛的,其實古文都是有意義的,關鍵是你要把古文裏的實詞、虛詞都弄懂,掌握全文的主要意思,這樣背起來就比較輕鬆。

其次,多重複。理解了的內容就一定能記住嗎?這可不一定。理解了的東西也往往需要重複才能記住。這是因為人的大腦需要有個接受的過程,如果光理解了就以為自己都記住了,那肯定是不對的。而怎樣重複,我們在上麵已經講得很多了,就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