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山河崩裂(2)(2 / 3)

本所遷移之議,於是遂決。[17]

陳氏之說當屬事實,但似乎又令人聯想起古代坊間小說的某些情節。傅斯年在赴延安會見毛澤東時,謂對方“對於坊間各種小說,連低級興趣的小說在內,都看得非常之熟。毛澤東從這些材料裏去研究民眾心理,去利用民眾心理的弱點,所以至多不過宋江一流”。其實傅的這段講演也頗具梁山好漢們特別是宋江之流慣用的伎倆,具有典型的利用民眾心理來達到目的的戲劇性效果,想來傅斯年是同樣深諳《水滸》等坊間小說精髓的。或許此時的他並未想到利用和欺騙,而是把他的真心誠意借用這一古典戲劇性手法加以表達也未可知,無論如何,他的目的是達到了。全所大部分人員開始於惶恐紛亂中,攜妻帶子緊急逃亡台灣海峽另一邊的孤島,隻有吳定良、夏鼐、郭寶鈞、逯欽立等少數人留了下來。

遷台經過是慌亂複雜的,而最終得以成行,除了傅斯年一手造就的史語所具有曾國藩締造的湘軍“兵隨將轉”的政治格局和習性,促成該所大部人員出逃的原因還有一個意外插曲,這就是濟南城被共產黨軍隊攻陷後,山東圖書館館長王獻唐被掃地出門,流浪街頭。王氏在學術界屬於德高望重的前輩,抗戰期間流亡李莊達四年之久,與史語所同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聞知這位學界耆老的悲慘際遇,眾人在潸然淚下的同時,也聯想到了自己日後的命運,遂下決心離開即將被共產黨占領的大陸,像當年的徐福浮海東渡一樣出走台灣。

當史語所一行人登上輪船,心懷淒涼之境,在風高浪急的台灣海峽動蕩顛簸時,傅斯年沒有離去,仍繼續留在南京,擔負起搶救學界名宿碩儒奔赴台灣孤島的重大使命。

學人搶救計劃

1948年11月29日,共產黨所屬東北野戰軍會同華北軍區主力共100萬人,在北平、天津、張家口地區聯合打響平津戰役,與國民黨軍傅作義部60萬人展開決戰。12月12日,北平城被解放軍包圍,南苑機場失守,國民黨軍氣脈已竭,力不能支,平津即將陷落。蔣介石急派飛機空投手諭致平津守軍各軍長,以鼓舞士氣。手諭末尾以悲壯無奈的口氣道:“固守待援,不成功,便成仁。”13日,北平西郊炮聲隆隆,解放軍發射的彈片從清華園上空“嗖嗖”掠過,校內師生及家屬大為驚恐,紛紛逃跑躲避,清華陷於混亂。鑒於此情,校方隻好宣布停課,師生員工自尋出路。

在國民政府風雨飄搖、大廈將傾的危急時刻,朱家驊、傅斯年、杭立武、蔣經國、陳雪屏等在蔣介石授意下,於南京緊急磋商謀劃“平津學術教育界知名人士搶救計劃”細節辦法,很快擬定了“搶救人員”名單。名單包括四類:

(一)各院校館所行政負責人;

(二)因政治關係必離者;

(三)中央研究院院士;

(四)在學術上有貢獻並自願南來者。

計劃既定,立即實施。南京方麵急電北大秘書長鄭天挺,令其迅速組織胡適等重量級知識分子火速南下,共商圖存大計。但北平方麵遲遲沒有回音。12月11日,教育部副部長陳雪屏再度致電北京大學秘書長鄭天挺,安排搶救學人事宜,曰:

毅生我兄,先後三電計達。前與俞部長商定,一俟場可著陸,即派機來迎。托石誌仁主持辦理。特囑黃澂隨機北來,切取聯係。

右所應注意之點,就一時想到者列後:

一、適師及師母必須先行,無論空軍專機或航機先到,立即動身,千萬勿猶夷,因隨時場地仍可破壞也。總統對此一再諄囑,至要至要!

二、東廠胡同如寅恪、錫予諸先生亦可與胡師偕行較為方便,此時不宜謙讓,以免耽擱有變,總之盡前利用機會。

三、其餘同人有必須走開者,如第一項名單所列海宗、壽民、孟實、佛泉、子水、貽寶、諸先生,以及各院校館行政負責人,如梅校長、袁、馬、李、賀、鄭、馮、葉、霍、褚、饒諸先生及吾兄,要走便立刻決定,不宜遲疑。此外各校有地位之教授,如今甫、莘田、景鉞、澤霖諸先生。大抵每機可坐四十人,擬用四機分兩批,何人先走,請梅校長誌仁兄商定。中院院士朱先生特別重視請注意。輔大百齡重一侍峰諸兄亦請勿遺漏。排定次序,秘密通知,立即出發,自己萬不可鬧意見,爭先後。先將必須走者定為第一批,再分別與其他者商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