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6年6月起,美國武裝部隊動用軍艦、飛機協助,把150萬國民黨正規軍調集到長江以北地區,其中有54萬精銳為美國動用海空力量直接運送。蔣介石認為一舉殲滅共軍的時機已到,於6月22日,密令劉峙指揮部署在中原地區的國民黨軍隊向各預定進攻地點集結。26日,開始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中共軍隊奮起還擊,血與火交織的內戰在滿目瘡痍的中國大地上拉開了大幕。
同年11月27日,蔣介石在南京召集“國民代表大會”,並發表講話,謂:“這次修改憲法,就是為了打擊共產黨。”又說:“現在是本黨的危急存亡關頭,大家要聽我的話,則有前途,否則完了。”[33]話音剛落,眾人驚駭,蔣氏的這一句“完了”,竟成讖語。
1947年6月,中共軍隊以損失30餘萬兵力的代價,殲滅國民黨正規軍與雜牌軍達112萬人。共產黨所屬部隊由戰略防禦轉入全國範圍的大規模戰略進攻階段。同年12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於陝北米脂縣楊家溝村召開會議,毛澤東在報告中指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力已經打到國民黨統治區域裏去了,標誌著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已經達到了一個轉折點,使之走向勝利的道路。同時強調:“這是一個曆史的轉折點,這是蔣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百多年以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34]這次會議,為中共在新形勢下奪取全國性勝利,從政治、思想、策略上做了充分準備。
就在整個中國炮火連天,血肉橫飛,國共兩黨殺得昏天黑地,不辨牛馬之時,與殺人、砍頭關係不大的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評選會議,又在亂象叢生的南京轟轟烈烈地搞了起來。麵對這一行動,學術界意見不一,眾說紛紜。1947年6月20日,傅斯年在致胡適信中道:“話說天下大亂,還要選舉院士,去年我就說,這事問題甚多,弄不好,可把中央研究院弄垮台。大家不聽,今天隻有竭力辦得他公正、像樣,不太集中,以免為禍算了。”[35]
關於中央研究院院士選舉事宜,早在抗戰勝利初期,學術界高層即開始醞釀並有所行動,因內戰爆發,迫使這一行動延緩下來。按照物理學家吳大猷的說法:“1947年由評議會籌辦院士選舉,先由各大學院校、專門學會、研究機構及學術界有資望人士,分科提名候選人,約四百餘人。1947年由評議會審定候選人一百五十人。”[36]吳氏所言在數字上與事實稍有出入,但大體套路不差。隨著國內政治軍事形勢發展,籌辦事宜在起起伏伏中又拖延了一年,到1948年初,中央研究院評議會評議員再次提出,無論戰爭局勢如何發展,一定要在中央研究院成立20周年之際做最後一輪選舉,評出首屆院士,以為科學、民主爭得地位和榮譽,並為後世開出一條關乎國家民族命運的光明道路。
按原定計劃,院士選舉分為數理、生物、人文三個組。由中央研究院代院長朱家驊總負其責,總幹事薩本棟負責數理、生物組,胡適、傅斯年、李濟、陶孟和等人負責人文組並提出候選人名單。最後由中央研究院評議會評議員提出各自的意見並投票選出。
在第一輪正式推舉之前,作為人文組主要決策者胡適,於1947年5月22日發出的“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士選舉‘人文組’的‘人文’部分擬提名單”如下:
哲學:吳敬恒(稚暉)、湯用彤、金嶽霖。
中國文學:沈兼士、楊樹達、傅增湘。
史學:張元濟、陳垣、陳寅恪、傅斯年。
語言學:趙元任、李方桂、羅常培。
考古學及藝術史:董作賓、郭沫若、李濟、梁思成。
人文地理民族學想不出人名。[37]
1947年6月19日晚,傅斯年於南京寫信致北大校長胡適,謂:“一月多以來,生病,事忙,心緒不佳,等等。未寫信,北望至念也。十五號船擠下來(非我改),現買到二十九號General Gordon票,必行矣。”[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