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於八代文字之學,造詣甚深,曾重輯《全漢晉六朝詩》百卷,用力之勤,考訂之密,近日不易得之巨篇也。惜此時無法在後方付印耳。一俟抗戰結束,此書刊就,逯君必為國內文學界知名之士無疑也![22]
羅家不愧是當地的豪門大戶,對待關乎兒女未來命運與前程的婚姻大事,每一個細節都不肯放過。這個時候的逯欽立34歲,羅筱蕖22歲,羅家怕身為“下江人”的逯氏在山東老家已有配偶,在這個山坳裏因耐不住寂寞,以久旱盼雲霓之心態,不顧道德法律之準則,瞞著眾人在外麵招蜂引蝶,拈花惹草,或幹脆來一個瞞著家人納妾娶小之行動,以圖當時之快活。倘果真如此,羅筱蕖日後的人生命運將是如何,羅氏家族又情何以堪?於是,羅家再度就這一問題提出疑問,向傅斯年討個說法。傅受人之托,當然也不敢馬虎大意,在做了一番明察暗訪後,於1944年2月21日,再次致信羅伯希言明內情。信曰:
伯希先生左右:
惠書敬悉,此點正為弟所注意而不敢苟者,故前信發出之前,已經查照,逯君並未婚娶。先是逯友人托弟寫信,弟即對之雲,此點最重要,須證明。其同事友人遂共來一信,證明其事,故弟乃敢著筆也。彼時又查其入此填表及在北大填表,均未婚娶。當時辦法,家人多一口即多一口之米,故未有有家室而不填者。逯君平日篤實,不聞其說不實之話,故幾經調(查)而後以前書相塵也。先是彼在昆明時其父曾來信囑其在外完婚,事隔三年,又經遷動,原書不存。彼最近又向其家說明一切,當有回信,唯彼家在淪陷區,信每不達,回信當在半年以上耳。謹此奉覆!餘另,專頌
著安!
在信的後麵,還附有史語所幾位研究人員的“保證書”,簽名者大多是逯的山東同鄉或好友,有張政烺、傅樂煥、王明、勞榦、王叔岷、那廉君等六君子,以證逯氏“年逾三十,尚無家室,以上所具,確係實情”[24]。
可以想象的是,當這幾位山東同鄉和好友們在撰寫“保證書”的時候,一定同逯欽立一樣心中美滋滋的,可能還要偷著樂上一陣子。此為史語所青年人中難得的一件雅事,尤其是在戰火流離之下更顯難得,作為相逢於祖國西南這個山坳裏的山東同鄉,又何樂而不好好地為之坐實,以成其美呢?
得到如此確鑿無疑的答複,羅家知道逯氏並不是招搖撞騙或者古代戲曲中的陳世美之流,才算一塊石頭落地,正式宣布答應對方的求婚,並著手籌備婚事。據說,在史語所一幫山東老鄉的指點下,逯欽立首次拜見嶽丈,竟提著十盒裏裏外外完全一樣的糕點,老嶽丈不解其意,以為逯氏讀書讀傻了,一根筋到底,不知道變換花樣。逯氏早有所料,慨然解釋道:“按山東規矩,這十盒同樣的點心代表‘十中(始終)如一’。”老嶽丈與羅家人聽罷,自是心領神會,於哈哈大笑中徹底化解了對“下江人”的疑慮,各方皆大歡喜。1944年5月27日,逯欽立與羅家九妹筱蕖在李莊羊街8號“植蘭書屋”舉行了場麵盛大的婚禮,才子佳人終成眷屬。
衝出夔門
由於羅家在李莊的顯赫門庭與龐大的人脈背景,逯羅夫婦的婚事在當地轟動一時,備受矚目。當初逯欽立在史語所子弟學校教室吟詩作畫與“項莊舞劍”之時,羅筱蕖猛然感到“無風起了浪”。而隨著他們婚事的舉行,整個板栗坳更是冰解潮湧,風生水起,許多蟄伏在青燈黃卷下的光棍漢們,開始心旌搖動,想入非非,時刻準備“興風作浪”,於愛情的汪洋大海奮力搏擊。李莊的姑娘們也從逯、羅的婚姻中受到啟發,大膽敞開心扉,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在她們看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革命浪潮,將史語所剩餘的光棍漢兼才子們一舉攬於懷中。在不長的時間裏,史語所的李光濤與羅筱蕖的表妹張素萱,王誌維、楊誌玖與李莊姑娘張彥雲、張錦雲,由悄悄的地下戀愛演變成了地上公開的結婚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