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賈。
南到九江,東到齊與魯。
臘月未歸,不敢自言苦。
頭多蟣虱,麵目多塵。
大兄言辦飯,大嫂言視馬。
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兒淚下如雨。
逯氏在《敘例》中,將此詩歸入“依韻校勘例”,並說:“字訛失韻,由辭例推知當為某字者。”由此校正:“詩中大兄之大,為土之訛字,當屬上句,作麵目多塵土。土與前後韻賈、魯、馬、雨皆協。今土訛大,則斷塵為句,失其韻。又土訛大,連下讀為大兄,後人遂不得不於嫂字上亦添大字,使篇中兄嫂辭例亦亂。應添土字,去兩大字。”
這一考證可謂精明確切,足可匡正舊日傳寫之誤。胡適嚐謂:“發現一個字的古義,與發現一顆恒星,都是一大功績。”[19]此喻未免過重,但由此可見逯氏的國學功底及“詳搜、精校之功”是何等了得。
以後的歲月,逯欽立開始致力於《陶淵明集》與洋洋135卷《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的考訂、校補、編纂工作。正當逯氏於青燈黃卷中意氣風發地沿著這條通往名山大業的崎嶇小路奮力攀登時,一個偶然的機會,與李莊一位美麗的“窈窕淑女”羅筱蕖不期而遇了。
羅筱蕖,名荷芬,字筱蕖,別名藕曼(Woman),因在家中排行第九,故當地人又稱羅九妹。其父為李莊黨部書記、川南知名學者,別號“小孟嚐”,又稱“植蘭書屋”主人,曾與民國初年駐軍南溪的滇軍名將朱德結金蘭之好(羅氏長朱德一歲)且有姻親的羅南陔,也就是當年積極主張同濟大學與中央研究院各機構遷往李莊,並親自起草“同大遷川,李莊歡迎”的那位著名鄉紳。梁思永一家由滇入川後一度在他的家中——著名的李莊羊街8號“植蘭書屋”居住。
羅筱蕖高中畢業後赴成都華中專科學校就讀,一年後返回李莊到板栗坳栗峰小學任教。時為1942年夏間事,羅九妹20歲。
栗峰小學原是李莊板栗坳張氏家族的一所私立小學,受南溪縣教育局領導,以板栗坳鄉紳張九一(號稱“張九爺”)為校長。小學校址設在柴門口張九一家的大房子裏,有教師4人,分別是羅筱蕖、張素萱、張增基、黃婉秋,學生60多人。當地學生有張錦雲(南按:後嫁史語所人員楊誌玖)、張彥雲(南按:後嫁史語所人員王誌維)、張彥霞等。羅筱蕖來校後,不久即升任教務主任。在史語所遷往板栗坳後,因離李莊鎮較遠,上山下山來往不便,研究人員的子弟大都入該小學就讀。其中有傅斯年之子傅仁軌;董作賓之子董敏、董興;李方桂之子李文茂,女兒李文俊;芮逸夫之子芮達生、芮蓉生;梁思永女兒梁柏有;勞榦之子勞延煊;向達之子向燕生、向宇生等近20名孩子,年齡在5歲到12歲。原在西南聯大曆史係任教的向達,受李濟之邀,自西南聯大借調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組織西北科學考察團,先後兩次進西北邊地考察,時在李莊的夏鼐等人參加。向達來李莊後,眷屬長時間住在板栗坳,兩個孩子就此進入栗峰小學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