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穿越曆史之門(1)(2 / 3)

與董作賓同在李莊板栗坳的研究員、著名漢簡研究專家勞榦曾說過:“彥堂先生在幼年曾一度學刻字,因此對篆文早就很熟悉,這對於學甲骨文是很有幫助的。彥堂先生曾經告訴我,他鑒定甲骨真偽的一種方法,是從原來刻時的刀法看,而這種心得,就是從刻字的刀法中悟到的。”[2]當時與勞榦同在李莊的北大文科研究所研究生任繼愈,許多年後以北京圖書館館長兼著名學者的身份,談到個人與社會潮流的關係時,曾列舉董作賓的成才事例說:“一個學者的成功,個人努力固然非常重要,但是人在社會裏,都是社會裏的一個成員,不管你有天大的本事,你總是拗不過這個社會的大潮。隻有在這個大潮裏麵,你個人的作用才有可能顯現出來……再大的英雄也是這樣。(如)搞甲骨文的像董作賓先生,我認識的,他原來在集市上擺小攤,賣那個毛巾呀、雪花膏呀、發卡子呀這類的東西。顧客有時候來,有時候不來,趕集嘛。他就拿著《漢書》在那裏看,結果被一個專家看見了,就說你這個年輕人不要擺攤了,跟我念書去吧。後來他就成了個甲骨文專家。這也是個自學成才的(例子)了。”[3]

任繼愈此言,可能是在李莊時曾聽董作賓親自講述所得,未免加入了一些傳奇色彩。但董作賓事業得益於風雲際會的大潮流、大趨勢,加之自己敏銳的學術眼光和不懈奮鬥而終於成其大器,則是合乎事實的。

董作賓1895年出生於河南省南陽董陽門村。在他5歲時,甲骨文被當時的國子監祭酒王懿榮認出並開始探究——這是世人認識甲骨文之始。次年,董氏在家鄉入私塾就讀經史,後進當地學堂學習,與後來成為著名考古學家的郭寶鈞同窗。因家境貧寒,自14歲始,董作賓幫助父親“作手工業,印衣袖。臘月春聯鬻之。為人刻印章,每字取銅元四枚”[4],但仍未放棄學業。1912年,董氏於小學畢業後赴南陽一麵經商,一麵與他人共同設館授徒。也就在這一年,著名甲骨學家羅振玉經過多次明查暗訪,終於找到了甲骨文真正的出土地——安陽小屯村,並搜求甲骨1.2萬片開始研究,同時根據甲骨卜辭考釋出小屯村就是殷商時代的都城,這一劃時代的發現,引起了中外學術界的震動和關注。1918年,24歲的董作賓於南陽師範學校畢業,接著考入河南育才館,師從古文字學家時經訓學習商簡,自此得知天下還有一種刻在烏龜殼上的古老文字——時距甲骨文發現已過去19年矣!這位名叫時經訓的老先生,可能就是任繼愈講述的所謂發現董作賓的“專家”。但從董的經曆看,跟隨時老先生學習的收獲並不太大。1923年董作賓考入北京大學國學門成為研究生,仍一直沿著方言研究的路子走下去,同樣沒有要成為一名甲骨學家的跡象。直到有一天夜裏忽發奇想,靈感突現,才有了使他成為一代甲骨學大師的預兆。

據董作賓北大同學、後押運古物赴台灣並出任台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的莊尚嚴回憶:1925年夏天,莊與董作賓於北大國學門畢業後,分別留校任助教,實際上是研究人員。董當時致力於歌謠方言的研究,莊則在考古學上用力。在莊看來,董作賓應當上山唱歌,自己則當下田挖土。由於是暑假,天氣悶熱,二人便搬到校中一間空閑的大辦公室打地鋪住宿,以避酷暑。有一天晚上,董作賓忽然從地鋪上坐起來,抹了一把臉上的汗水,鄭重其事地說道:“老莊,你看咱們長此下去,如何是了?”

莊尚嚴一聽,不知對方發什麼神經,漫然答道:“不如此下去,難道讓我們去搶銀行綁票,上山當土匪,殺人越貨嗎?”

董作賓並不理會莊的黑色幽默,沉默了好長一段時間,有點激動和神秘地說:“我有一個主意,你如同意,咱們一同到我家鄉安陽去發掘甲骨如何?你學的是考古,田野工作是你的強項。我是河南人,對地方關係可以搞得好。這是一條有廣大發展的道路,比局促在這裏有前途得多了!”

董的一席話引起了莊的極大興趣。此時羅振玉、王國維等人正由於甲骨文的研究成果名聲大噪,備受世人矚目。除羅、王之外,當時研究此學問者寥寥無幾,而甲骨文很明顯是一個尚未開辟的充滿神秘誘惑的寶藏。莊尚嚴頭腦一熱,立即坐起來道:“你的想法很好,隻是你我二人,一個搞歌謠,一個學考古,對研究甲骨文最重要的基本學識如小學訓詁文字學都無根基,如何辦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