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殘陽如血(2)(3 / 3)

幾年後,美國著名史學家、哥倫比亞大學名教授查理·畢爾在他的名著《羅斯福總統與大戰之序幕》一書中,視胡適為日軍偷襲珍珠港的罪魁禍首。畢爾在書中所說的大意是:美日之戰本來是可以避免的,而羅斯福總統為了維護美國資本家在亞洲的利益,不幸地上了那位頗為幹練的中國大使胡適的圈套,才惹起日軍前來偷襲珍珠港,最終把美國拖入了可怕的世界大戰。

查理·畢爾所言雖不免過於誇張,但也透出了一個內在的事實,即胡適當年接受使美職務,便是為此一“大事因緣”而來。胡適“在大使任內,運用一切方式和力量推動美、日交惡,是眾所周知的。他一心一意要把美國帶進太平洋大戰,使中國可以有‘翻身’的機會”。[13]世人看到的是,隨著日本偷襲珍珠港,美英等國正式對日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胡適這一“大事因緣”就此了結,等待他的將是掛冠而去的灰色結局。

誰知明月照溝渠

胡適出使美國的幾年中,盡管整日殫精竭慮、不辭辛勞地四處演說,以喚起美國民眾對中國的同情,並以正義力量介入戰爭,達到“以戰止戰”的目的;以蔣介石為首的重慶國民政府同樣以堅強的意誌和實際行動,向國際社會宣示了中國軍民抗戰到底的決心,然而,隻有決心沒有實力仍然是一場虛幻的夢境。當抗戰苦撐到1939年9月,胡適與陳光甫爭取到的桐油貸款即將用竭告罄,國民政府再次陷入經濟和戰爭的雙重危機。根據蔣介石的指令,9月8日,駐美大使胡適緊急求見羅斯福,26日又見摩根索,申述國內局勢之嚴峻,要求美國再提供一筆借款,給中國“打一劑救命的針”。摩根索態度還算積極,但羅斯福迫於國內政客和日本方麵的壓力,要求一定慎重從事,“勿授人以柄”。

1939年12月6日,胡適與陳光甫再訪美國財政部長摩根索,闡明中國時局的惡化以及對美援助的熱切期望:“中國抗戰已逾二年半,國困人乏,一切物資都亟待補充。……務請早日擬定辦法。……如日本正式宣戰,我方接濟更多問題。”摩根索聽後,“頗為動容,答應極力設法”。隨後,陳光甫告知對方今天是自己59歲生日,能夠得到摩根索財長“極力設法”的允諾,實在是一件最好的生日禮物。摩根索聽後,深為陳氏的敬業精神所感動,並深信有胡適、陳光甫這樣的忠義之士為之效命,中國不會滅亡,戰略反攻隻是遲早的事情。懷揣著對胡陳二人的敬意,摩根索當即親自為陳光甫預訂了回紐約的機票,讓陳回去過一個安穩的生日,並允諾他將親自處理貸款事宜。在得知陳尚未與聯邦貸款署瓊斯(桐油貸款時為美國複興金融公司董事長)商談後,摩根索又主動表示將親自與瓊斯商談此事。陳光甫深為感動,後來回憶該事件時稱之為“奉旨度生辰”。

摩根索與瓊斯等人商量的結果是,中國可由著名的滇錫貸款。陳光甫與胡適抓住這一時機,趁熱打鐵,胡適先後兩次會見羅斯福總統,竭力爭取對方促成滇錫貸款事宜。1940年1月24日,胡陳二人又一起會晤瓊斯並申明,重慶國民政府一定不會中途與日講和,中國人民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決不投降。如果美國能出力援華,中國定能堅持到最後勝利。為了向美方申明中國確有債務信義,陳光甫電促孔祥熙如期交付桐油。在各方共同努力下,1940年3月7日,美國聯邦貸款署主任瓊斯終於宣布再向重慶國民政府貸款2000萬美元。4月20日,陳光甫與美進出口銀行正式簽署了滇錫貸款合同。胡適在向重慶報告時特別指出,這次貸款利息較上次為輕,償還時間較長,售錫餘款還可“自由”支配,堪稱是優惠條件(比桐油貸款年利少0.5厘,還期為7年,比桐油貸期長2年)。蔣介石對胡陳二人與美達成新一輪貸款深表感激,於3月9日致電羅斯福表示衷心感謝。國民政府多數軍政大員聞聽這一喜訊,也在長籲一口氣的同時露出了少有的笑容,堅定了抗戰到底的決心,並對胡適與陳光甫的努力充滿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