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胡適於美國政客之間為迫在眉睫的貸款事宜上下奔走時,1938年11月8日與12日,連續接到國民政府經濟部長翁文灝發來的兩封密電,謂國內有一部分人鑒於實力難以持久,願乘此與日本媾和,而汪精衛、孔祥熙等鼠輩則早已對抗戰失去信心,力主談和,但介公卻“尚未為所動”雲雲。此時正是武昌失守,國軍全部退出武漢戰場,湖南嶽州失陷,華夏神州最為富足的東南半壁江山盡失,中華民族到了存亡在乎一念的特急緊要關頭。胡適接電憂心如焚,當即擬一長電加急拍還,他根據自己原有的意圖與新近觀察的國際形勢,斬釘截鐵地指出:“六年之中,時時可和,但事至今日已不能和。六年中,主戰是誤國,不肯負責主和是誤國,但今日屈服更是誤國。”[5]
如此旗幟鮮明、措辭強硬的電文,令使館工作人員大為驚駭,生怕胡適“負責任太大”而不敢發出。在關乎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時刻,胡適一改往日臉上時常掛著的溫和笑容,神色莊嚴地正告道:“這是我給翁詠霓的私電,不是使館官電。”意思是若鬧出大的事體,吃不了我一個人兜著,不會沾到爾輩身上。在胡適的堅持下,此電最終發出。
按史家餘英時的說法,胡適毅然受命於危難之際,出使美國,完全是為了實現他早在1935年給王世傑的信中,關於中日戰爭的一個有著先見之明的構想而來——中國在破釜沉舟、單獨苦戰三四年之後,終能促成太平洋國際大戰。在這個戰略構想中,胡適首先假想的參戰國當然是美國,因而讓美國卷入遠東地區的戰局便是他首要願望和為之努力的目標。當他於1937年9月末以民間使者身份踏上美利堅合眾國的國土時,在排華勢力與孤立派於政客、財團中仍占上風之際,胡適和當年“十四條”失敗後的威爾遜總統一樣,在華府“道不得行”的情形下,乃直接訴諸美國人民。為了這一目標的實現,胡適赤膊上陣,通過廣播演說,向美國人民展開宣傳鼓動攻勢。10月1日,他在首次應邀於舊金山哥倫比亞廣播電台向全美廣播的極其寶貴的13分鍾裏,巧妙又態度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方針。在這篇名為What China Expects of American in the Present Crisis(《中國在目前危機中對美國的期望》)的著名英語廣播演講裏,胡適說道:“雖然對於貴國人民冀求置身戰爭之外的願望我是完全的同情,可是我不免有這個想法:那就是僅靠消極的綏靖主義而沒有建設性的和平政策為後盾,絕對不足以保障列位所深深希望的和平。中國對美國所期望的——是一個國際和平與正義、實際與積極的領導者,一個阻止戰爭,遏製侵略,與世界上民主國家合作的策劃,促成集體安全,使得這個世界至少可使人類能安全居住的領導者……”[6]
此次演說,盡管胡適開始一再聲明中國決無意把愛好和平的美國卷入殘酷的戰爭,但又暗含機鋒地列舉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事例,指出美國“僅靠愛好和平,保持中立”,並不足以保證必能避免戰爭。過去,侵略者的野蠻行動曾使美國卷入世界大戰,而目前同樣的野蠻行動依然表現在侵略者的身上,美國最後還是要不可避免地被迫重新踏上以戰止戰的老路。也就是說,美國目前采取的所謂的“中立”,是違背曆史經驗與世界大勢之潮流的。
胡適演說詞鋒芒之厲,就連電台方麵的人員都感到“太厲害”了,在開播前一再要求對這一講稿進行修改。胡適於“大生氣”中表示了強硬姿態,“寧可取消廣播,不願修改”。最後,電台人員一咬牙,決定冒一次風險,演說詞一字未動,全文播出。所產生的效果自在預料之中,整個美國東西海岸為之震動,許多視日本在遠東地區進行侵略戰爭為“事不關己”的美國人,收聽了這位中國學者的聲音,開始反省自己對於中日戰爭的認識並為之感到汗顏。按餘英時的說法,這第一篇廣播詞定下了胡適此後數以百計演講詞的基調,“這才是他作為駐美大使的主要特色,他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最大貢獻也在此。他年複一年地四處演講究竟發揮了多大的實際效果,這是無法精確估計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