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使美,國人寄予厚望。10月8日,《大公報》發表張季鸞執筆的社評《胡大使抵美》,謂:“胡適之先生之受命為大使,及其本人之肯於擔任,這都是平日想象不到的事。這個問題本身,就象征著中國是在怎樣一個非常時期。同時可以看出政府期待於他及他自己所期待的任務是怎樣的重大。”同時表示:美國人應當相信,胡適是位最冷靜、最公平的學者兼外交家。他最了解美國,也最了解祖國,我們政府與人民十分期待他此次能達到更增進中美友誼的使命之成功雲雲。當時的行政院長、與胡適關係並不融洽的孔祥熙也拍發電報,假惺惺地表示態度:“啟程蒞任,至感欣慰。此次使美,國家前途利賴至深。列強唯美馬首是瞻,舉足輕重,動關全局,與我關係尤切。吾兄長才,自能應付裕如。”[3]
當此之時,雖然羅斯福出於對世界大局的考慮有援助中國、遏製日本之心,但美國國會中仍有一部分長著“花崗岩腦袋”的傲慢者加一部分操蛋派議員,不為胡適的演講鼓吹所動,堅硬的腦袋中一如既往地殘存著嚴重的孤立主義,而唯利是圖的奸商巨頭也力圖與日本保持經貿關係,不願得罪日本,以便自己大發戰爭橫財。為避免不必要的糾纏,羅斯福授意財政部長亨利·摩根索暗中研究可能的援華方案。
1938年9月,摩根索在巴黎向中國駐法國大使顧維鈞表示:如果國民政府派兩年前曾與美國政府簽訂《白銀協定》時有過愉快合作的金融家陳光甫赴美,則有可能找到信用貸款的途徑。顧維鈞迅速將此消息轉達重慶,國民政府遂決定派陳光甫與徐新六兩位金融界巨頭前往美國。由於徐新六自港飛渝時座機被日軍飛機擊落,陳光甫隻得獨自赴美。當時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孔祥熙,整日隻想著自己如何撈錢和與日本人講和,壓根沒有製訂具體的求援方案,甚至連求援數目都沒有一個較精確的估算,隻是天方夜譚式地交代陳赴美後要爭取3億~4億美元的貸款。陳光甫當即認為孔祥熙乃一無知癡兒,不足與之為謀,更無須與其囉唆。在赴美之前的短暫時間裏,陳光甫對國內可做貸款抵押的各種產品進行了詳細研究,並在美財政部駐華使館參讚尼克爾森的建議下,選定桐油作為抵押品。桐油是美國緊缺的軍需物資,如果得以出口,那些反對援華抗日的孤立派也就失去了依托,反對的嘴巴就不易張開。更重要的是,桐油屬中國當時最大的出口商品,可能得到美方的信任,爭取到較多的貸款。陳光甫抵美後,在新任大使胡適的緊密配合下,很快與美國財政部就桐油貸款事宜達成了秘密協議。10月24日,根據美國財政部的要求,美國銀行終於正式同意向中國發放貸款。
就在美國同意貸款的前一天,即10月23日,武漢會戰進入尾聲,百萬國軍即將全麵潰退。消息傳到美國,胡適召集大使館人員沉重而堅定地說道:“我們是明知國家危急才來的。國家越倒黴,越用得著我們。我們到國家太平時,才可以歇手。”
10月25日,中國重鎮武漢失陷,國民政府幾乎彈盡糧絕,軍隊損失慘重,已沒有一個完整正規師可以應戰,情勢萬分危急。當晚,美國財政部長摩根索專門邀請胡適與陳光甫到家中做客,宣布貸款批準一事,二人頗為感動。胡適後來致函摩根索,再三強調這是值得紀念的一個夜晚,稱“正當中國局勢危急的時候,這一筆錢,真是有救命與維持體力的作用,也是心髒衰弱時一針強心劑。而由此‘桐油計劃’確立,英國之購料借款與幣製借款亦相繼獲得成功。中國國際信用,大加改善。關係之重大,不言可喻”[4]。
10月31日,胡適將一張照片送給與自己精誠合作的金融家陳光甫,照片旁側有自己的題詩。詩曰:
偶有幾莖白發,心情微近中年。
做了過河卒子,隻能拚命向前。
正是這個“過河卒子”在祖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以真誠的情感和高超的外交手段爭取到了貸款,給中國的抗戰輸送了維持生命的血液。未久,美國複興金融公司董事長瓊斯正式向外界宣布進出口銀行將給予紐約世界貿易公司2500萬美元貸款。1939年2月8日,陳光甫以世界貿易公司董事長身份與進出口銀行簽訂了借款合同,中國政府總算得到了第一筆美金貸款,也是書生大使胡適走出書齋為國家榮立的第一次大功。